一、读书笔记
研究显示,和朋友在一起时,青少年的情绪是最积极的。在青春期多和朋友相处对他们很有益处。
(一)当代社会中青少年同龄人群体的起源
1.年龄分级与义务教育。19世纪中期,教育家提出了将学生按照年龄划分并为期提供免费教育的想法。这种做法被 称为年龄分级。1900年以前,上小学已经很常见,1930年左右,上高中是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到20世纪中期,在学校交友并以此形成同龄人群体的才开始兴盛起来。
(二)青少年同龄人群体是问题还是必需。在过去的25年间,青春期研究领域秷同龄人群体是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当代美国生活不可避免甚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一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按照年龄将青少年隔开来导致青少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导致年轻人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与成年人隔隔不入甚至背道而驰。另一方则认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同龄人群体变得格外重要,因为仅靠成年人的指导已无法让青少年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同龄人群体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青少年中是否存在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化。大约50年前,《青少年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分龄隔离促成了一种特立独行又麻烦不断的青年文化。该书详细记录了针对美国十所高中里青少年的社交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的社交圈,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一定会被 同伴认可,但是家庭条件、运动能力和美貌才是最重要的。
(1)青少年的世界是特立独行的吗。有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分龄隔离大磊加强了同龄人群体的影响力,,美国青少年并不十分了解成年人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正是同龄人群体的兴起和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隔阂才导致表嫠年的行为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背景下,青春期同龄人之间影响的本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
(2)青少年文化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伤害呢。同龄人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虽然同龄人群体对青少年的蝺很大,但影响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皮鼓同龄人群体会让青少年当上毒品远离学业,但有些同龄人群体能让青少年远离毒品重视学业。
(三)青春期同龄人群体的本质
1.青春期同龄人群体的变化。
(1)青春期同龄人群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一是在一起的时间开始急剧增加。一大半的时间是与同龄人在一起相处的,只有15%的时间是和成年人在一起的。在童年向青春期过渡中,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会大幅度下降。男孩会将时间用来独处,女孩会将时间用来独处和交朋友。二是受到成人监管变得更少。部分原因是青少年变得更自由,他们开始想要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童年时期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青少年时期自己成群结队参加活动。三是青少年与异性同龄人的接触会增多。童年时期,同龄人群体是高度同性化的。到了青春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和异性同伴待在一起。四是青少年更多是结对或成群的出现。
(2)什么造成了同龄人群体的变化。一是生理上的发育,使青少年对异性同龄人产生了兴趣;二是认知上的变化,使他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变得更为复杂;三是社会身份的变化会使青少年对同龄人的关系做出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进入中学后,学校变大了,社会关系变得复杂了,这迫使青少年不得不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龄人来组建一个像童年时期那样规模较小但是关系亲密的社交圈。
2.小团体和大群体。小团体2-12人,在一起可能是为了一同参与某种日常活动,也可能只是出于友谊,小团体是青少年进行玩耍、聊天和交友等社交活动的重要单位。大群体
(1)小团体构建社交网络的方式。小团体人员、流动人员,孤立人员。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是某个小团体的成员。女孩更容易形成小团体,男孩更容易成为孤立人员。青少年在学校社交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长期趋于稳定,
(2)青少年是如何形成大群体的。大群体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少年组成。他们大多来自相同的种族或地区。大群体的作用:一是定位青少年在学校中所处的阶层;让青少年进行分流、提供崇尚某种生活方式的环境。决定你属于哪个大群体 的主要因素是你的钟声和刻板印象。
大群体并不是小团体的简单组合,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小团体是基于活动和友谊而组成的,是青少年学习社交技巧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小团体里学会如何做一名好朋友,如何有效的沟通,如何成为一名领导者,如何享受他人的陪伴,甚至包括如何从一段不满意的友情中脱身。大群体是以名声和刻板印象为基础,对青少年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的影响比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
3.小团体和大群体的结构变化。关于青少年同龄人群体的研究经常会用到叫作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手段,这是指研究者与一群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并以此潜入并最终加入到这一群体当中。研究人员即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便于在更自然更私密的情况下研究青少年的行为了。
(1)恋爱关系如何改变青少年同龄人群体。青春期期间同龄人群体的结构变化 是与青少年亲密关系的发展同步进行的,随着青少年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同龄人群体也开始从熟悉的单一性别活动开始接触异性,但是他们一般也只和大群体中的异性接触。青春期的男子逐渐地社会化并通过效仿更加成熟的同龄人以进入约会角色后,他们才开始不需要群体的庇护然后从中脱离出来。
(2)大群体的变化。在青春期期间,大群体的结构会进一步的分化,各层次之间会互相渗透,这也使得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所处的大群体并且巩固自己的地位。
(3) 书呆子的转变。书呆子向正常人的转变是受环境和青少年本身综合作用的结果。
(4)大群体的消长变化。随着大群体青少年对自己社交圈看法的影响日益突显,它们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形成上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了高一,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同学校里的群体 结构。同龄人群体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从高一到高四,群体结构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减弱,同龄人压力开始突显。剧减对自己个体身份的谁知日益清晰,青少年对群体的归属感也开始减弱。到了高中,年纪稍长的青少年会认为继续呆在某个群体 内会影响他们的认同感和自我表达。青春后期从群体中分离可能也预示和反映了青少年独特而清晰的自我意识。
二、感悟
(一)同龄人群体是青少年成长的必需。生理上的发育、认知上的变化、社会身份的变化使青少年对同龄人的关系做出一些相应的变化。青少年需要加入到某一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位置。
(二)让同龄人群体产生正向作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如果处于一个积极的群体中就会受到正向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所以,做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密切关注孩子的朋友的社群,一旦发现孩子置于一个消极的群体中,要引起警觉。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社会风气优良的社区,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要从源头上增强孩子的社会免疫能力,防微杜渐。这个要从幼儿时期开始抓起,给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家庭做为同龄人成长的辅助平台,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和睦的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