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偶然接触了爱奇艺一款网综《奇葩说》,里面伪娘,小鲜肉,怪蜀黍,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在了这个舞台上,我那时候想辩论不应该都是正常点的人吗,那时我的脑里还停留在传统辩论的西装革履中,以至于我对他们是怀着深深的不屑与怀疑的。这一切可能基于我对自己曾经担任大学辩论队的自信与优越吧,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被他们这群我眼里的特立独行的怪异给深深打脸了。
他们里面有专业的国辩手,黄执中,马薇薇,颜如晶等一系列对比我那是强很多倍的辩论届选手,还有一些肖骁,姜思达等不一而足的非常具有个性,观点又非常独特的选手。简而言之,我可能跟他们不是一个量级的,我开始追,像广大这款节目的粉丝一样疯狂的追着每一集,享受着他们辩论的过程。说真的,事后我常常忘记了他们辩的什么鬼,但在那个时间点上我却被深深折服着,奇葩说,奇葩说,听他们辩论是种享受,在逻辑以里,却又有点出乎意料,辩论的内容一点也无法让人贴上奇葩的标签。里面有种独特的地球引力。
后来由于忙碌的工作原因也没怎么看视频节目,连最新的奇葩说都没怎么关注,直到今晚突然在爱奇艺首页里翻到最新的一集节目,说是半决赛,其实我是被高晓松这个插在爱奇艺栏位里吸引过去的,过去的我不认识高晓松,却通过这个节目喜欢上了他知识的渊博和逻辑的奇妙,我被半折服,为什么只有一半呢,因为我想把一半留给自己,我是个坚信自己原则的人,可能偏传统主义的固执,心里总会保留有自己的想法,想反驳而标榜自己的不一样。我在这个社会生活了二十几个年头,遇到过很多人,我在书本上,试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我听着别人和我说话和我玩,我觉得这个世界的角度一定有一个属于我自己。我相信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名字不一样,我们是自己的个体。
半决赛的题目是假设所有人都喝下了会让自己颠倒黑白,意识混乱的水,只剩下了你,你喝还是不喝。我几乎认真听完了正反双方所有的每一句陈述,我尤其欣赏姜思达的观点,句句针锋相对破题了,又句句观点点题升华了,1个多小时,对于一个辩手的临场发挥到这个程度,我是佩服的。但是最后他被淘汰了。我不知道这个赛制是否公平,辩论的输赢其实不就是为了得到观众的支持与尊重吗,在我眼里,他是个赢家。姜思达最后提了教养两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养,这是烙印在我们身上的标记,但是如果喝了呢,我们就丧失了我们自己的教养。我明白一个人的孤单是种孤单,明白当所有人都按和你不同模式生活的时候,你会多么的惶恐和不安。在这个社会,随波逐流的人很多,所以才会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节目,有了明星。我们需要一个标杆去引领我们的方向,所有人都在用淘宝,你不用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笑话,所有人都喝这水,你不喝就是你逃避。但是我还是多么的不愿意喝。我们随着这个社会从不会上网到会上网,从90年代跳到了2017年,我想说这不是我们随社会改变了,而是和这个社会一起发展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的标签从没丧失他原本的属性,是会一直存在的。我成为了最后一个人,可能是最后的奇葩,但我抱着我们的回忆和我固执的认为你们的角度去剖析这喝水的问题。我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原来的模样。
奇葩说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这些选手有了跟我最初接触时的不一样,我想他们成长了,也是我成长了,我们每个人总是用成长去掩盖我们的不合群和不合时宜。所以我们看到了里面出了不少网红,被观众喜欢的人,而我们眼里的奇葩还是当初的奇葩吗?可能有些已经不是了,一群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工作与生活,他们已经不孤单,一点也不会格格不入,个性完美凸现,又不会突兀。最后是否真的有奇葩呢?我想在我心里,也在每个人心里住着,正因为我们的不一样,才有了我们生活的交集,才有了你是某某某的标志。我乐于享受心里这最后仅存的一点东西,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我知道这会是我为什么是这个人这个名字的原因。坚守,偏执,这是属于此文的标签,不代表任何人,也不标榜任何人,而你呢,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很高兴能认识你,我们“奇葩的朋友”。
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