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弊吗?”
——“嗯,我做过”
想了想,小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害怕被其他小伙伴超过,害怕不优秀,曾经也做过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慌张、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是历历在目。
不过,我觉得这些经历也是青春里应该有的样子。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惊叹竟然能有人将一个讲作弊的故事拍出了谍战片的质感,看的人热血沸腾,沸腾之后却不得不深思,在现今社会,到底怎样才算公平?
有钱人们用金钱来置换其他他们想要的东西:好的成绩、一流的大学、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婚恋市场金字塔的顶峰......
而穷人们用一切来置换金钱:诚信、良心、尊严、健康和生命,爱与幸福,精力和时间,......
没了金钱的外套
诚信、公平赤裸裸得稍显狼狈。
这绝对是最特别的青春片
作为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 130分钟的时长,一开始让我有些担心。当下实在有太多电影,由于导演诉求太多,结果把故事拉的特别长,显得乏味。但是《天才枪手》避免了这问题,导演用玩味的构图、出彩的剪辑和抓耳的配乐,将成片处理得畅快淋漓。
本片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是导演把一部青春校园电影,结合了犯罪和悬疑的类型,让它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电影一开场就做到了很好的引导——用现实生活和审讯交织,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碰撞,慢慢地向观众揭示出相对立体的人物关系,跟着导演的镜头,通过双线的剪辑,逐渐进入校园生活的状态。
不断的闪回和有些刻意误导的剪辑,让观众自然对后面的发展充满好奇。
其实大体的故事情节,大家都已经很清楚,就是关于考场上“作弊的那些事”。导演将摩斯密码概念植入,让观众能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和主角们一样的紧张感。
用当下最流行的词来形容,就是“沉浸感”。
这种“沉浸感”最主要来自电影中考试的过程,影片将整个过程排的淋漓尽致,前面几场考场戏,看得是心惊胆战,不免为主角捏一把汗。但是当他们成功后,又情不自禁像为他们鼓掌。整个过程,讲得就是快、准、稳。
到了电影最后悉尼的高潮戏时,导演把前面用过的手法继续加大,加上古典乐的烘托,简直就是一部考生版的“谍战”
只是青春校园片?那你想的太简单了
如果你认为这部电影只是简单的说了考试,那你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天才枪手》其实用考试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将概念化的社会状态直接投射到在了校园生活中。
家庭贫富差距、成绩的优劣,表现的最为直接。
女主琳,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双优。不管在谁面前,满脸都写着“骄傲”。但是比起同校大部分的同学,家境不算优越,父亲只是一所中学的老师,穿着朴素节俭,还常被学生笑话。
但是,好成绩成了她的通关令,她能在家有绝对的“地位”,能在转校的时候,掌握相对的“决定权”。
她不顾父亲的阻止,自作聪明的彰显她的聪明和优秀,达到校长免去她学费和提供各类补助的目的。看似她在“玩弄”父权和“挑战”师威的时候,其实注定了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结局。
起初,琳并没有被刻画成“视财如命”的人,她对朋友的首次“助攻”,其实是在于她发现了老师给后进生私下辅导时的猫腻,她的“正义感”也瞬间爆发。即使后期继续帮助差生作弊的动力看似是为了钱,但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被校长变相“欺骗”后的报复。
而她的服务方(资方)是谁?学校成绩差的后进生们。
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缺钱。他们用钱换取父母的期许,然后再从父母那得到更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些物质生活让他们成为学校大群体中最被关注的一批人。
即使琳的父亲不能像其他一样,给到她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当她的把戏暴露之后,她自己所臆想出对“父权”的玩弄,瞬间崩塌。
而电影中男主班克一角,他和琳一样,成绩优异,来自贫困的单亲家庭。作为男性,他没有琳出场时傲气,甚至反而处于校园生存中的最底层。两人亦敌亦友也同时惺惺相惜。
导演用了一场套路但不落俗的戏,让他成为了两人成绩竞争中的胜利方,甚至到最后,他也成为了关键考试中的关键人物。
尽管如此,它依然有我们校园时代的影子
影片重点刻画的考试,是所有人校园时代绕不开的“痛苦”。如同电影中出现的几个角色,都恰当的能代入到青春时期身边的那些“学渣”、“学霸”。
毕竟,每个人的记忆里总有这么几个人:考前加班加点“抱佛脚”的人、考前说不会,但考得特别好的“优等生”、那种怎么教都不会的“后进生”、考试永远坐着等别人给便利的“学渣”……
末尾,即将面临升入大学的琳在面对面试官对道德品性的提问时,她呆了一下,那是要为了未来再撒谎,还是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
电影里琳最后所做的决定,也让她从一个原本只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霸,转变为从内到外获得成长的人。
就像琳和自己的富二代朋友所说:大学里不只有选择题。
对啊,如同大家最后都要走进的社会,它布置给每个人的都是一道道论述题,或许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每道题目的背后却是对自己一次次的审视。
但是,与此同时,最后阿班的执迷不悟,想要再次利用作弊的方法来获取金钱,甚至威胁阿琳,如果她不与他合作,就揭发她。揭发阿派和葛瑞丝那样的一群人。
为他感到惋惜,他又从悲惨的生活中回归悲惨,能跳出去的机会被抓住又溜走了。
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别人,现实生活中像他这种人也不少,像是悲惨者恒悲惨一样。越是想要什么,越是连原本拥有的都失去了。
当然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命运,一种天生的一无所获的命运,一种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命运。也可能是阶段性的一种运气,在那一段很衰的时间里喝凉水都塞牙。也有可能是一种性格,一种不知不觉容易画蛇添足毁掉一切的性格,一种做的事当下看起来都很对,但是把眼光放长远来考虑又不那么对的性格。
让我想起我身边有很多特殊的朋友,他们个人很优秀,他们的家庭也很优秀,他们既成功眼光又长远,偶尔会因为看到某一个人细小的行为而悲天悯人地感叹“他们的人生真是一眼就能看到尽头”,这话政治不正确,充满了先天优越者对普通人的怜悯,但这句话没错。
有些人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有些人天生就不能走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