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曾记载:“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可谓一语道尽生病的真相,那么,怎样才能不生病,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呢?其实《黄帝内经》早已给出了答案,只需要我们做好这五件事。
一、顺应天时——不违逆自然环境!
中医认为,疾病源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呢,就是来源于环境中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这些病邪随着季节与环境变化,从而给身体带来诸多威胁。
顺应天时的意思就是,人需要随着环境做出调整,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以应对病邪,让身体安然无恙,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自然环境则更为复杂。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都来自自然,现在不一样,“风”除了自然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还有空调、火除了太阳还有暖气等等。重重病邪包围下,人体难以对复杂环境及时做出调整,加上各种“逆天而行”的习惯,就导致许多人无声无息的就生了很多病。
二、法于阴阳,切莫打乱阴阳!
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不论什么疾病,根本上都生于阴阳不和。”法于阴阳,就是在说我们需要把握住天地的阴阳规律,让它按照自己的想法变化。人如果不能把握阴阳,总是胡乱打破它,那么,生病则必然是家常便饭。
好比夫妻间,男为阳女为阴,男女和睦,则阴阳平衡,家庭也会幸福安康,一切顺遂,甚至家里老人小孩生的病都会比别人家少一些。反之,如果天天吵架,互相埋怨,阴阳失调乃至阴阳对立,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分崩离析,还会影响子孙后代。
当然,法于阴阳并不容易,这在《黄帝内经》中是连圣人都没有的本事,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能够协调好家庭及身边的阴阳,就已经很好了。
三、开怀释然,疏导内五行!
中医认为,人有外五行和内五行,外五行为“寒暑燥湿风”,内五行为“喜怒思忧恐”,二者均可致病。内五行其实也就是我们说的情志,它类似于天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影响健康。有研究表明,很多情绪行为直接影响健康,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行为不健康所引起的。比如怨恨,怨恨伤心脏,进而损害循环系统;比如气恼,会伤肺,损害呼吸系统;比如怒气,怒伤肝胆,中风者多怒;比如烦恼,女性经常烦恼,就会伤肾,也会影响生殖系统。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掌控了情绪,则身心健康,有些人被情绪掌控,则疾病接踵而至,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四、合理饮食——伤阳气的食物要慎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一顿不吃都会饿得慌。但人吃鸡鸭鱼肉,五谷杂粮,很多疾病也是由此而来,饮食寒热,饮食分量,饮食种类,饮食时间等等,都与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伤阳的食物,最好是不碰或者少碰,因为阳气对于生命来说太重要了。很多人想要养阳都来不及,补都补不及,你还老去伤害它,岂不是坐拥金山而不自知?像下面这些伤阳的食物,就一定要注意:
1、冷饮,会耗伤人体大量的阳气,必须敬而远之。
2、海鲜,多属于寒凉食物,损伤胃阳,应食有节制。
3、水果,富含微量元素,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水果大多属于凉性的,最好不要空腹吃。
4、各种凉茶,夏天适当喝凉茶有助于清热去火,但不可过度。
五、睡好觉,睡觉就是养命!
生活中最重要的四件事,衣食住行,那么怎么住?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每个人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也有阴阳五行,显然也会影响住在里面的人。睡眠更是居住中最重要的一环,最好养阳气的方法就是靠睡眠,以至于很多人坦言睡觉就是在养命。
尤其在夏季,白天阳气活跃,消耗大,更需要夜晚睡眠养藏,养精蓄锐,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睡好觉还可以养肾,肾主骨、能生髓、就生血,滋养肾精肾阳。
现代人习惯的夜生活,显然有悖自然,假如平时很忙,做不到正常睡眠,那么双休日一定要拿来补充睡眠,早睡早起,七天里五天透支,起码有两天给补一补。
中医养生,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是规律,掌握了这些大自然的规律,想生病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