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解释系统不能持续优化,你的价值变化就很难和你期待的样子一致。
文章是思考者给自己的记录,产品是给用户解决痛点的
持续更新的第五天。
我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为什么决定开始用写文章的方式跟进永澄老师的日更,只是觉得我是一个一直一直在输入的人,脑子不经过滤的塞入了太多的东西,那种无序感和堵塞的思想空间让我只想关起自己的窗子,什么都不干,但是没有反馈又活不下去,于是乎就开始寻求半衰期极短的东西,例如微博,例如连续剧,这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说,还让整个人越发的颓废,什么都在朝更加不好的方向发展。
书写是我想到目前最合适的输出。所以还会持续写下去。
[{ 留言 }]
[{ 感悟 }] ---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习惯性反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要在老师的日更下留言,我是为了加入老师的读者群,为什么要加入读者群呢,因为我相信老师的成长方法,我希望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样,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老师不断提醒我们那个WHY。我们要学会用价值导向看待问题,解释系统会直接影响我们价值的积累,那对他的澄清必然很重要。
[{ 任务 }] --- 留意自己未达成的目标,尝试推到自己的解释系统究竟那里出了问题,自己的解释系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 期待 }] --- 以白箱视角看自己的解释系统, 拥有可以优化自己解释系统的能力
[{ 问题 }] --- 世界观是不是就是一种解释系统?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世界观(解释系统)所以对待世界(触发器)的态度(对象A’)不同
[{ 重读感悟 }]
重读的时候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是越来越清晰了,但是对于上一篇文章关于解释系统的定义居然变得模糊起来。看来还需要重读自己昨天的文章更加清楚的梳理自己的感受。
我们设定目标就好像抛出去一个抓手,那是我们期望到达的地方,跑出去用的是想象力,是欲望,他们那么轻盈,所以那个抓手有时候很远。然后我们往那个抓手不断靠近的路径才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到达,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外部世界给你的刺激是什么,你如何回应哪些刺激,或者说你原本拥有的资源有哪些,这些资源最大化被利用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实现你的目标。
拿透视镜的例子来说,如果对象A是现在的你,对象A'是你期望的自己,那你需要穿过你自己的解释系统才能到达你的期望,解释系统仿佛一片森林,你可能会迷路,可能会不够食物,可能会遇到猛兽,可能会生病,那这个时候,你是否有地图,森林里是否有食材,你是否有强健的身躯,你是否有药物这些资源(元素)就很重要了,然后除此之外,你是否能够识别食材,烹饪食材,你是否懂得利用药物就是你的能力(关系?结构-此处有待澄清)也非常关键,最后,这两点决定这你的决策(行为的产生),最后能真的支持你到达你想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