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将收获第一个在异乡的跨年。"
和老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既兴奋又失落。
虽然是很珍贵的经历,但加了“异乡”两个词未免失落。
2018对我来说很难忘:先是每天围绕分数、卷子、排名转的高三,然后是跟着爸妈到处出去旅游的暑假:去过最繁华的纽约,也到过凋敝凄凉的江南小镇,最后换了一座不那么发达的城市上大学。
“我的人生状态突然从家离学校一条马路变成家离学校700公里了.”
报志愿的那天,老师同学都在旁边劝我:“你要想清楚了,你其他同学没人愿意离开上海,你去远方总归是需要太多适应的。”妈妈也说:“你就留在我们身边吧”我犹豫过,甚至第一次报志愿时还是把上海大学放在了前面,但填完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后悔了。我给唯一支持我的爸爸打了个电话:“你大了,不要让未来的自己抱有遗憾就好。”
家离大学只有六站地铁的大学真的有读大学的感觉吗?我一个电话打给了班主任:“不好意思老师,我想重新改志愿。”第二天,删掉了最符合我分数段的上海大学,留下的几乎是外地的大学:从985到211一个个填好,也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吧,只想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或许终点没有家乡那么发达,但这四年的经历有让我多年后在饭桌上有侃侃而谈的资本。
记得第一次在飞机上俯瞰这座城市,视野一点点变明晰,没有上海的高楼大厦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却没有了方便的交通、返货的街道、舒适的气候以及我待了十八年的味道。
但我却有了重生的感觉。人生的前十八年都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但我告诉自己:人生不能一直保持着“在所谓的关照下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状态。总算有了想去陌生城市试探自己生存能力的勇气,我想像的人生是有广度的: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可能一些我不喜欢,但我会正视肯定包容他们的存在。
光谈梦想实在单薄,人生又如黄粱一梦般地短暂,需要用很多实在的东西把它填充起来。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这个自己会被我塑造得复杂而纯粹。已经被千篇一律的教育锤炼了那么多年,是时候给自己的明天画张地图,和自己商量商量:明天,你想怎么过?
事实证明选择是正确的。来到外地的小半年,时间虽短,但成长却是质的快速。
以前生病的时候,哪怕是感冒发了一点烧,都是妈妈从学校赶过来把我接回家的。现在,就算发了咽喉炎发烧到39度,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下课赶去校医院拿药、拎着重重的热水壶回寝室休息。甚至,都不想跟爸妈讲,怕他们牵挂:工作那么忙还要跑来看我。
太多太多数不清的事情了,真的只有没有退路的时候才会学会成长。这句话一点都不骗人。
当然,这只是一站,不是终点。
八月份去了美国,有了太多的打动。打动我的是时代广场的繁华、是不同肤色的温柔洽淡、是街头艺术家的热闹,也是谧静古老的名校校园。
以为自己的家乡足够繁荣,直到来到了纽约;以为安静的校园气氛随处可寻直到来到古老的名校才知道被伟人感染过的气氛赋予的不同气质是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
2019就撒手去更远的地方吧
或者,在去远方的征途上也行呀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