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有一种警醒,首先要搞清楚这些书是写给谁看的。比如:《老子》,很多话明显是写给君王看的,重要的是,在《老子》的逻辑里,君王要奉行的道理和大臣、百姓要奉行的道理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3、……这种错位,常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尴尬。
(浅见:朱熹的思想,应是受前人影响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朱熹的理学很有神学腔。如果说儒学是中国人的宗教,可以称之为儒教的话,那么这话拿来说理学倒还有几分在理。
…..天地万物和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一体的,你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你的气顺了,天地之气也就顺了。——朱熹对“中和”的解释,玄而又玄。
5、今日思考:理论上说,依靠个人的修心养性,最后达到正天地之心,顺天地之气,这样的人当然最有资格治理天下。但是,在科举的时代,这该让主考官怎么判断呢?是啊,天地之心到底正了没有,天地之气到底顺了没有,这种事玄而又玄的,好像真的没法检验。现在,请你好好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答:“读书穷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当时读书人的标准。如果我是朱熹,在“经义”和“时务”这两个项目中,一定要考查考生是否依“天理”为中心展开评论,如能从“天理”而“正心”,进而“顺天地”这条主线展开论述,最后得出“天地万物和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一体”这样一个结论,即使解释上迂回曲折,也可大致判断“天地之心到底正了没有,天地之气到底顺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