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逻辑3》 里面,我们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学习障碍,今天介绍另外两种。
障碍三:对反馈的心理抵触
首先是对反馈的心理抵触。我们已经提到,反馈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反馈和调整的速度就是学习的速度。知易行难。我们听到别人否定自己、责怪自己时,会不自主地反感、厌恶,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或者拒绝。有的人可能还会把批评当成对方给自己的伤害,然后仇视对方。这种心理降低了我们主动去寻求反馈的频率,也降低了别人真的提出反馈时,我们吸收的效率。
怎么破除呢?我们需要深入的想明白反馈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用理性之光驱散非理性的阴霾。
其实你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递进的问题,就会逐步找到答案:
- 第一个问题是 “别人不说出来,是否就代表对你没意见?”
- 第二个问题是 “当别人对你有意见的时候,你是想知道还是不想知道?”
- 第三个问题是 “当你知道了别人对你的意见后,对你有什么坏处吗?”
先来看第一个“别人不说出来,是否就代表对你没意见?”。 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参考自己是怎么对待别人的,你是否所有意见都毫无保留的告诉别人。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可以推想,别人对你也会有所保留,有意见不告诉你。所以说,当别人不说什么的时候,未必意味着一切都好。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当别人对你有意见的时候,你是想知道还是不想知道?”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啥,反正我是想知道的。为什么呢?这牵扯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知道了没有坏处,只会有好处。
注意啊,关键点来了:你知道了别人对你的意见,只可能有好处,不会有坏处。为什么呢?因为最坏的情况就是你不听他的,你的行为还是跟以前一样,不用做出改变,就当做耳旁风,不会有任何损失;然而但凡你觉得有些可以吸收改进的地方,对你来说都是成长,都赚到了。认识到这一点,是你平复自己心情的关键。
你又说了,还有第四个问题,“人家都告诉我了,我置之不理,岂不是成了屡教不改了,印象岂不是会更差?”
那么问题来了,你为什么会屡教不改。一是你觉得自己原本的行为是合适的,不需要改,那么当别人给你反馈的时候,你可以心平气和的和对方交流你的想法,说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缘由,告诉对方你的坚持。改的代价太大也属于这一类,因为你觉得得不偿失。二是你懒得改,你明知收益大于投入,也懒得改,非理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那没治,接受印象持续恶化的结果,让时间来改变你吧。
除了上面的三个问题,还有一种辅助的思路可以帮助你平抑情绪,就是投资中的长线思维。不去关注短期的波动,瞄准长期价值,应用到投资之外的领域比如个人成长,不去关注一时的得失,不必太多在意领导和同事某一次的褒奖或批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关注中长期的目标;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成长也是一种投资,只不过投入的不是资金,而是时间和努力,所以道理是通用的。
而尤其当确定了成长本身作为目标,那么只要你在认真工作,实际上每一天都是赚的,相当于公司出钱让你学习。
成长慢的人,不是说不努力,而是无法排除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敢于当众讲错话, 是一种能力。
障碍四:所见略同即学习, 共鸣即收获的错觉
你看书看到跟你一致的观点会击节赞叹,还是看到不一致的观点?你看书记笔记的时候,是给赞同的部分划下划线,还是不赞同的部分?当你看完掩卷回味的时候,是三观一致的书让你感觉收获大,还是不一致的书?
三观一致的书读起来既爽,又有收获,到现在我也还是这种感觉,然而理性告诉我,这种感觉很可能是一种偏见。
仔细想一下,如果一本书和你的观点完全一致,那么你不需要看这本书,看完之后你没有任何改变,没学到任何东西。你会问“正面的反馈难道不是反馈吗?印证自己的认知也会让自己更有信心”。这是对的,但是不必要的,你的认知必然应该通过行动获得的反馈来增强信心。换言之,如果只是增强信心,那只能算一种很小的收获。
读书更多的是拓展自己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讲,最有收获的时候, 是读到一本跟你观点完全相反的书的时候,尤其是还列举了一些事实来证明那些跟你相反的观点。你不必全部接受,然而但凡对你现在的认知有一点修正,都是很大的收获。你依然需要在行动的实际反馈中去验证,但至少让你有了不同的视角和期待。
一些讲沟通和团队合作技巧的书,会提到一个实践,就是让冲突的双方,交换立场,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辩论。突然之间,你会意识到,那些你之前不认同的观点,在特定的事实和背景下,都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辩论完成后,你会比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有了更大的收获。
关注那些相反的观点和例子,拓展自己思维的宽度。
要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果面对同一个问题,你四十岁时的想法和二十岁时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意味着这二十年在这个问题上,你没学到任何新东西。
企业跟不上风云变幻, moto, nokia, etc, 人又何尝不是?
参考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