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用开放货架抓办公室人群这个idea,其实接触还是比较早的。
好像是2017年初,当时还是福柜负责人的一个朋友拉着几个创业小伙伴在路边咖啡馆讨论开放货架的机会,然后福柜就在成都开干了,当时,成都还未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福柜是比较早的涉足这个行业的。
随后的几个月,我们经常碰在一起给那位朋友出谋划策,核心问题集中在:丢失率高,覆盖成本高,高毛商品怎么接入?
而在行动上也从自建地推到外包,从中心仓到微仓,从开放货架到封闭智能货柜,从自营到第三方。虽然动作没停,无奈受限于模式简单门槛低,技术积累不够,很快被果小美等挤出去。
由于看好办公室健康场景,我与朋友离职后,也小试一把,在办公室做健康保健饮品的零售。本质上与开放货架无区别,只是选品和解决办公室人群问题不同。同样,因为资本和门槛问题,我们小试之后果断放弃。
之所以贼心不死,其实就是看中了办公室的人群。他们的健康、休闲食品只是一个切入点,想要的是他们数据和其背后的需求,当时YY,通过开放货架有可能行程新的一个招聘求职、房租租赁、金融服务等相关业务。
虽然是YY,我背后也有一个自己的简朴逻辑:
我们常说,有人就有江湖。而我的逻辑是有人就有市场,有人就有需求,有人就有商机。当一个新的聚拢人的工具出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会出现!
看到最近几家做开放货架起家被舆论摊在火上烤,有是说洗钱完成模式破灭,有是说办公室白领人群是伪命题就是一群穿白领干low事的屌丝!
其实,我更相信这种新渠道新模式一定会有,只是可能不是用开放货架带来,也可能不是因休闲食品带来。
从人货场三者的转变即可看出这种渠道为什么一定会有。
7-80年代,货为主导,无论是乡镇集市还是城市批发市场,基本是由于货的聚集带来了人的聚集,最后行程了场。
90-00年代初期,场为主导,各种大的连锁和shopping mall的蓬勃发展,正是靠场的巨大引力行程了人流。
到了00后直至前些年,变成了人为主导,淘宝、天猫、京东、聚美、考拉、无印良品,都是用商品、品牌、调性、个性、物流诉求等多重元素组织人的属性。
这与前些天《得到》里李翔知识内参关于新零售胜利模型提出的三要素,控货、控店、控心智,我更倾向心智这个元素。
最后,回归医药,如何看待现在二级市场的零售连锁化?
药房连锁带来了什么?品牌具有号召力?货源品种有竞争力?管理专业化?资金能力更强?
然而真正对与销来说,场没变,人没变,货在当前形式下变的微小,因为厂商一边控一边有销量压力,就像一个跷跷板,销量好的时候控一下,不好的时候松一下。
所以还是老百姓道出了最朴素的真理:都是老面孔,去买药都是去最熟悉的哪家,店招牌变不变真没注意过,店老板变了我肯定晓得!
如此说来:B2B医药电商的突破口在于向下游突破,如何为小B提供新的场,如何为小B提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