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金庭镇夏街俞家渡37号住着两位年届七十的老人,他俩分别来自上海和太仓,一位叫高鼎龙,另一位叫王伟彪。一看他俩的名字,就知道是气势不凡之人。
高鼎龙曾于上海农科院工作,退休后放弃大上海优越的生活,来到西山养蜂。他每天与蜂为伍,与蜂为伴,与千万只小精灵亲切对话,辛苦劳作。
王伟彪养蜂历史已有46个年头,与蜂结下了不解之缘。22岁,他就涉足养蜂。那时他青春年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凭着一身骨气和魄力跑遍了祖国各地。他曾露宿在田野、山村、乡间、河边,不畏烈日寒冬,面临的是好像《西游记》中唐僧与师徒们的困境。他经受了一番番春秋冬夏的更替,一场场酸甜苦辣的磨砺,他一心要取到养蜂的真经。
经过几十年的跌打滚爬,王伟彪已是养蜂专家。他知道蜂蜜最高浓度为42波美度,要达到高产稳产,必须要选择优良品种,而且要生态与科学养殖,这样才能生产出与众不同的精品蜂蜜、极品蜂蜜。由此他选择了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苏州西山是最佳放蜂去处,因为西山屹立于太湖之中,南北宽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为82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中最大的岛屿。空气清新,四季鲜花盛开,是得天独厚养蜂基地。而且这里盛产水蜜桃、杨梅,尤其是白沙枇杷,世界闻名。
每年入冬,枇杷树挂满花蕾,待含苞欲放时,小蜜蜂就开始嗡嗡劳作。它们恋着银光闪闪的花朵飞啊飞,为主人采集人世间最甜的蜜。产自西山的蜂蜜便称为“中蜂枇杷”。这是蜂蜜中最为优质的上乘产品,芳香清淡、结晶细腻、口感特好,经常服用能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滋养肌肤。孕妇、儿童、老人及病后初愈者都能服用,康复极佳。
王伟彪咬定青山不放松,就在西山俞家渡租下房子,定居西山,一晃20多年过去,从开始几个蜂箱发展到160箱。这160箱向阳背风,是他的半壁江山,像一个个小型炮垒安置在山坡上。小树林成了他每天进出呵护蜂儿的场所。他每天整理蜂箱,定期出箱摇蜜,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笔者最佳摇蜜期为二周摇一次。当你发现蜂巢上满框溢出,这时摇出的蜂蜜就是精品了。
当我问蜂蜜是怎样酿制出来时,王伟彪饶有兴致地说:“只要天晴,不管春夏秋冬,工蜂都要外出采集花蜜。采蜜时,工蜂伸出细管子似的舌头,在花朵中一伸一缩,花冠底部的甜汁就顺着管状流到蜜胃中去。它们吸完一朵再吸一朵,直至把蜜胃装满。通常情况下,一只工蜂要外出40多次。”
听到这里,我不禁喊出声来:“小精灵,你太伟大了,你为人类的幸福安康,付出了太多啊!”
小蜜蜂是大自然的精灵,人类的好朋友。一窝蜜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这个社会由蜂王、工蜂、雄蜂组成。一群蜂基本上保持一只王,它和工蜂是同胞姐妹。蜂王名为王,只不过是繁衍下一代的精神领袖,非权力至高者,也不以权贵自居。蜂群中绝大多数是工蜂,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参加巢内各项工作。若是蜂王年龄衰老,产卵率衰退,工蜂们就另定新蜂王,并积极驱逐不劳而食的雄蜂。工蜂们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好一个王伟彪,你能讲出这些富有趣味性、哲理性并鲜为人知的事儿,足以说明你是养蜂人中的优秀代表,一位名副其实的养蜂专家!你如此用心地与小精灵亲切对话,天天与它们形影不离。疲倦时,看看忙碌可爱的小蜜蜂,就刹时愉悦欢畅,倦意顿消,思绪与小蜜蜂一起飞扬。蜜蜂甘为群体作奉献的精神,蜜蜂的组织性和社会性都能启迪良知,点燃激情。
王伟彪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勤劳的蜜蜂。晚年,不图物质收获多少,只图日子过得充实,只想让人们尽情享受那种特有的甜蜜和幸福。你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力生产出更多更佳的蜂蜜、蜂王浆、蜂胶,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伟彪养蜂取得了成功,在西山享有声誉,传为佳话。央视生活频道为他作过专题报道。那些外地养蜂人看了电视,纷纷专程慕名而来取经。他毫不保留将经验传授,其中一位从苏北来的养蜂人因经济困难,无法开展工作,王伟彪得知后,毅然拿出两桶优质蜂蜜送给他做资本。这位苏北朋友回家将蜂蜜卖掉后,手头就有起步的资金。他按照王伟彪的养蜂经验欲东山再起,通过努力果然他成功了。饮水思源,这位苏北朋友再次来到西山,见到王伟彪竟然啪的跪下感谢大恩人,便将一沓钱交到王伟彪手中。王伟彪把他扶到沙发上坐下,说这钱我不能收,因为当初我说是送你的,我决不食言!现在你成功了,喜悦的心情可以分享。你回去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已经足够我喜笑颜开了……
王伟彪数十年养蜂,由于辛劳,致使腰间盘突出,但他每天骑着电瓶三轮,穿梭在西山的古村落、山坡上。小树林留下了他的一串串足迹,蜂箱旁洒下了他一道道汗水。
他的甜蜜事业,光彩照人。
此文已发表《正翔语》,今日试排版,由于技术欠佳,就此将就。
2019年1月10日
阅读 20912
朋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