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的享受时刻。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一种放松和享受;而读一本好书更是一种
对心灵的莫大安慰。
到目前为止5月10日为止,2021年,我读了24本书。阅读完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后,我感觉自己遇到了今年阅读体验最棒、又对自我改变最有实际作用的书。
听过很多逆袭的故事,看了很多学习方法,知道了很多能让我自律的技巧,上了很多关于执行力,早起的课。
听过的故事,给我震撼,激我共鸣,与我共情,多少次,我幡然醒悟,大梦初醒。心底涌起的莫大激情让我有勇气面对现实,也给了我短暂的慰藉,告诉一切还来得及,只要自己极度自律,极度努力就行。
几天之后,激情熄灭,热情没了,原本的自己又从某个角落里绝地重生,然后葛优躺继续,
熬夜追剧、刷视频继续、看到某某的直播又移不开眼睛......
间歇性地奋起,长久性地混吃等死,变成了一个死循环。
心里的各种自责,内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直到看了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突然明白——
原来自己不过犯了全天下人都会犯的错而已。
各种自律技巧和方法真的能改变人吗?不能。真正能让人改变的,是认知。
接下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本书,就是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
如果你也有以下的这些问题,那翻开这本书,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想变好,却总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想勤奋,却总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
▲想精进,却总是弯路不断、迷茫无助?
▲想努力,却总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撑?
02
本书的作者——周岭,在36岁之前也一直过得浑浑噩噩,时常焦虑不堪却又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
然而有一天他因为看到好朋友的命运轨迹突然觉醒,在36岁这个老大不小的年纪毅然开始自我探索。他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等一些知识中,弄明白了事物的底层规律,并且找到了让自我彻底改变的方法和答案。
他连续3年,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并坚持写每日反思,反思写多了之后,越发觉得对自己的认知和进步帮助非常大,于是在个人公众号上写“每日反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就有了这本《认知觉醒》。
这本书的架构非常简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主要讲努力想改变自己的人无法努力的原因;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作者主要讲了如何穿越障碍和懒惰让自己变好的方法。
这本书最让人震撼的是,作者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并不是为了“立异”而故意标新,而是从可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那,本书是如何让我们“认知觉醒”的呢?
03
一. 焦虑、缺乏耐心?不是你的错,那是人的本能
作者周岭在书的第一章讲到,人类的大脑历经数亿年的进化才有了今天的状态。
3.6亿年前,原本生活在大海的鱼类一部分登录陆地,地球进入爬行动物时代。为了解决急切的生存问题,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也叫做“爬行脑”。
大约到了2亿年前,哺乳动物登场。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趋利避害,提升自己的生存优势,它们进化出了“情绪脑”。
然后直到至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又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直到7~20万年,人类才形成了新脑区,它让我们学会了思考、理智生活。这个新的脑区就是“理智脑”。
把三种大脑放在时间线上一对比,不难看出,“理智脑”就如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个小婴儿要打倒如一个壮实的成年人“情绪脑”和成了精的老年人“本能脑”,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王小波说,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而缺乏耐心,无非就是想即时满足。
作者在书里说,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一直受迫于生存压力,所以形成了天性的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可见焦虑和缺乏耐心,无非就是人的本能在支配你的大脑,而年幼的“理智”想要战胜年长的“本能”,谈何容易。
二.“模糊”的人生,是缺乏激情和动力的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做事就会拖延,懒散,图完成任务,没有热情和精力去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进化,带来了人类意识的分层,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而意识则负责社会系统。意识分层有巨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即“模糊”。
模糊会产生什么呢?模糊会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
作者在书里说,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如何消除模糊?
通过学习知识,消除认知上的模糊。
比如学习“元认知”(即反思能力),就知道该如何反观自己;
学习“刻意练习”,就明白如何精进自己;
知道了“运动改造大脑”,就清楚如何激发自己的运动热情......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上的模糊
认知模糊源于内部,而情绪模糊则来自外面。
很多面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但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会放大问题。
要不受情绪的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干掉它。
当你心里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时,作者分享了他的方法,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直往下挖,直到你的情绪极度透明。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认知清晰了,情绪平和,接下来就是行动。如何让自己保持强大的行动力呢?
书里作者说,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并非环境干扰和意志力薄弱。
那如何去出选择模糊这一障碍呢?
就是将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让自己没得选,把影响自己的行动因素都砍掉。
比如学习一门语言,一句你想要学好英语口语是没法行动的,但如果换成每天早上练习一篇1分钟的英语音频跟读100遍,那你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行动起来也就少了很多的拖延。
三.如何开启让自我变好的原动力?
1.聚焦当下,保持专注
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就缺专注力,最擅长的技能就是一心多用。
吃饭的时候,对着手机看电视;
刷牙的时候,耳朵听着英语单词;
学习的时候,一旁放着手机,手机一有声音,立马拿起来看一下
......
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说,这是“专注力缺失。”
我们想着未来,沉浸在过去,可唯独忘了享受当下。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作者说,让感受回归行动。
吃饭时,电视上的电视关了,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体会抬腿、摆臂、呼吸的节律;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认真感受身体的紧张和松弛;...
2.在拉伸区学习
学习上,很多人都陷在一个怪圈里,要么在舒适区里自我感觉良好,要么在困难区里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最终不了了之。
书里作者提到“在拉伸区”提升自己。
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点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在这个区域学习,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这点对于学习的人来说,真的是非常好的方法。
3.只学与自己有关联的知识,其他的没我啥事
书里作者讲到“关联”这一点,特别受用。
这一点我在读书上感受特别深。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书都陷在了一个怪圈里:读完一本书,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画金句,摘录精华,做笔记,画思维导图,企图掌握作者在整本书里分享的知识和内容,感觉这样一本书才算读完整。
书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个人觉得非常棒的一个观点:
阅读不求记住书中全部知识,只要抓住书里触动自己的一两个点就够了,然后将这几个触动你的点融入到实践中,成为自己的东西,不要过分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想想也是,不管是书本的作者,还是很多大V分享的文章,如果其中的知识根本不是自己够得着的,收藏、关注有啥用呢。这个作者的知识体系再厉害,再高大上,有我啥事吗。
这个点让我走出了读了很多书记不住误区,且解了读书焦虑的毒。
结语: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强烈地想要推荐给有职场困扰准备跳槽的,正在考公的,考编制的,考研究生的努力奋斗的人,也想推荐给一些深感迷茫,想要变好却又深感无力的朋友。
翻翻这本书,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些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