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在人际问题上720度无死角的翻车,简直是大型连环事故现场。越翻车我的情绪越坏,情绪越坏我越翻车。
无论是子女的角色,下属的角色,股东的角色,还是朋友的角色,都不尽如我意。
我意识到如果我想要和谐的关系,如果我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是我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环。 我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导致我翻车?
我反复回想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通过反思整理出一套沟通框架:
1、 留意想法
曾经有个朋友,他信息回复不及时,还每天都发。我虽然喜欢这个朋友,但隔一会一条信息让我很烦。尽管后来对方回复越来越及时,但我的态度却越来越差。
当我回顾事情的经过,我发现我只说过“快点回复”这个要求,我都没解释过我要求快点回复的原因,也没问过他回复不及时的原因,我就以为我们沟通过了。
我猜当初我是在想:“他怎么总这样”、“他不重视我的话”、“他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想法让我逐渐失控,每当他回复晚一点,我的不满就积累一分,不满多一分,我就会多为难他一些。我忘了他的善意,也不在乎破坏关系。
一年过去了,他还是我世界里的坏人。如果他不被设定为坏人,那我的行为该有多可笑。
且不说他的行为如何,也不论我的想法是否正确。单说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足以让我有攻击或者逃避的行为。 对方也会被我的行为和感受所影响, 产生防御心理。我们都会忽略沟通的目的。
因为对方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我们会产生很多想法:“他很讨厌,他不信任我,他讨厌我,他在拒绝我,他是故意的,他怎么这样?” 这些想法不见得是事实,但都足以让我们偏离沟通的主题,被感受牵着鼻子走。
现在我会经常警惕自己的想法,要求自己不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放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受害者,一旦察觉到负面想法,就赶紧把注意力拉回到沟通目的中。
2、听到别人的需求
对我而言,听见别人的需求很有挑战性,有时候对话结束以后,我才明白对方的真实需求。还有时候,沟通了半天,都不知道双方在说什么。更有时候,争执了半天,发现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
尽管很难,但我努力培养听到对方需求的能力。如果我能听出对方的真实需求,我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如果我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我才能实现我的目的。就算我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也有利于我们创建一个共同目的。
我发现了三个妨碍我听见需求的因素:第一,我陷入到自己的目的或者问题之中,我很难听见别人在说什么。第二,我的大脑在分析和解读问题,急于想要给问题下判断,这会妨碍到倾听,我可能已经先入为主的做了判断,但这不见得是对方的需求。第三,我并不在乎对方的需求,我只想表达我的观点,这是最糟糕的一个原因了。
会说和会听是一样费脑力的,想要快速的了解别人的意图,只能是多练习。我发现当我不急于给出意见或判断,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谈话中,沉浸在对方的谈话里, 我更容易听见对方的需求。
如今,每当我的大脑想要作出判断的时候,我想要表达观点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等一下,再听一听对方的话。
3、期望目标不一定是实际目标
我们沟通前都有预期目标,但我以前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成功的沟通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事实上,这只是我单方面的预期,不代表双方预期。如果沟通的目标只是符合自己的需求,那我大概率会遭到对方的拒绝,让对话陷入僵局 。
当对话陷入僵局,我会以为这种矛盾无法调和,但事实上,人的预期是可以变动的,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创建共同目标。
期望目标不见得是实际达成的目标,想办法创建共同目的,达成共同目的也是成功的沟通。有了这一层理解,我在解决沟通问题的时候,变得更灵活,压力也变小了,对方的拒绝我也不当回事。
预期沟通目标也不能脱离现实,如果让对方感到很有难度,索性就不谈了。可以一步一步的去缩短目标距离,而不是一步到位。
4、留意对话气氛
以前,我认为沟通只需要就事论事,不屑于创造对话的气氛,还标榜自己的风格就是简单直接。后来我发现,安全的对话气氛非常重要,如果对方感受到不安全,就会处于防御的状态下,无论对方采取逃避还是反击,都能让沟通目标陷入瘫痪。因为你很难了解到对方的想法。
识别对方的防御信号很简单:一种是沉默或转移话题,一种是言语暴力。言语暴力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或者试图激怒对方。无论对方采取强势还是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现在在沟通的时候,我防止自己因为过度关注内容,而忽略对话气氛,如果留意到对方的防御状态,我就想办法创建轻松安全的环境,这有助于让我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只是留意到对方的状态还不够,我还需要留意自己的状态,关注自己是否出现防御状态,以免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
留意到自己状态的好处是,当我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我可以迅速调整情绪,顺利清晰的表达我的意图。
5、陈述事实
一个早上,我把水倒进放在水池里的一个小盆子里,我妈妈气急败坏地说:“别把水倒进那里,你怎么能……”我被她的语气点着了,瞬间怒了,对她说:“你怎么说急就急?”她说:“我说一下都不行么?没发跟你相处。”
我瞬间生气是因为我不喜欢她的语气,其实对于她说的内容我并不在意。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掉进了她的情绪陷阱,和谐宁静的气氛被打破了。事件从我把水倒错地方,升级到我不好相处。
我还是不明白我哪里错了,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说我一下都不行?双方就进入冲突冷战阶段。
后来我发现,引发冲突的通常是含有指责、质问、命令的语气和用词,比如:“你让我感到难过”、“你没注意听我的话”、“你总是迟早”、“你下回别迟到”、“你怎么总这样”。
我们通常以为上述的话表达是需求,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传递出来的并不是需求,而是感受。
这会引发对方的不安全感,采取防御的状态,为自己辩护,很难发现话背后藏着的需求。
我复盘了这次对话以后,我知道我可以这样说:“你是生气了么?”其实我以前使用过这种战术,她瞬间就意识到了是自己口气不好,口气一下就缓和了,气氛就放松了。
假如当时我的情绪是稳定的,我还可以温和的跟她说:“我不喜欢你发脾气,有问题你好好说,我会记住的。你发脾气,让我感到犯错误是不安全的。”
我让自己练习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也要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话要说完整,让对方清晰的知道我的观点,但语气不带有攻击性 。
我还练习区分什么是表达需求和感受的用词?怎么用不带评判的词语来描述事实?沟通的难度越大,我就准备更多的事实。我让自己习惯用描述事实的方式进行沟通。
沟通问题理顺以后,我心里舒坦不少 。我在沟通上不再懒惰,我知道沟通要花心思、要有耐心、要有框架、要有技巧,我也愿意在沟通上面多花些脑力。我把每一次对话当成练习。每当有人来跟我沟通,我都要求自己放下手边的事情,专心沟通,因为我发现我一心两用的时候,最容易翻车。因为沟通很耗精力,所以我减少沟通数量,提高沟通质量。我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固执,而是我的话没有说服力。我现在很少因为沟通或者人际的问题烦恼。我很满意这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