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纠结
绝大多数同学,都曾在学习与社团之间徘徊。
当初,我们立志好好学习,决心向奖学金发起冲击,或者至少,以“不挂科”为底线;
当初,我们看见自己向往的社团在招新,激动地报了名,并且谨慎地准备面试。得知通过后,感觉“幸福来得突然”!决心要认真做事,结交更多的朋友。
如今,却因为社团的工作没时间写作业,没时间复习,没时间静下心来,看看书;
或者,因为学习上的重担,没精力参与社团的工作,看着其他课业繁重却仍坚持干活儿的伙伴们,心生愧疚。
所以,我们慌了,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02 学习
此处的学习,特指“文化课学习”,或者“从书本中学习”。
文化课学习,无疑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至少要保证能够顺利毕业。而且,文化课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对自己的评定、奖学金的有无、读研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理想工作机会的概率。
从书本学习,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几项非常关键的能力:阅读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记忆力,当然还有,应试能力… 培养好这些能力,终身受用。
从书本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给什么学什么,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它。有人说“为了保研/考研呀!”,这个理由,很像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喊的“为了考个好大学!”,虽然激励作用明显,但却比较危险。当初刚到大学,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之时,我们是不是觉得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呢?那现在长大了几岁,难道还要再自己骗自己一次吗? 我想,更好的理由,可能是“老子/本宝宝就是喜欢这专业,就是想去多学点!”这样的人,学起来是有快乐的。有正反馈,才能把事儿做得长久,也就是所谓的“坚持”。 而由于缺少实习机会,所以我们也很少会主动把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着学着,就会产生一种“学了也没什么用”的感觉。
03 社团
这里先抛开趣味性较强的“兴趣类社团”,咱们主要聊一聊严肃一些的“服务类社团”,学生会这类的。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社团工作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从需求出发,需要什么学什么,面向“实际问题”的学习。
那么,我们都会面对哪些问题?
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快速上手社团的工作?
如何跟同届的伙伴沟通,又如何跟学长学姐沟通?
如何在社团工作与自己的其他事情上分配精力?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疏忽或差错?
……
显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将来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是领导能力。
当然,社团也有其局限性。比如:
这些社团主要是为学校服务的,可能不会太关注“人的发展”;
我们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一直为了完成工作而干活,却不关注自己有没有进步;
见到更多的人,自然也会见到许多比自己优秀的人,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很可能让自己不愉快;
04 取舍
当学习与社团发生冲突,我们必然要做出取舍。而这里的取舍,当然不能是绝对化的。
任何脱离前提假设的绝对判断都是耍流氓!这里的”前提假设“,就是我们的个人定位、发展规划以及个人偏好。
假设一: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如果你很看好或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决定将来要以专业所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或有考研/保研的打算,那就少在社团瞎折腾了。
假设二:我爱做事,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儿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确定了将来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恰好又有一个真正能让你学到本领的社团,那就把重心放到社团上吧。请注意,我这不是叫你不用好好学习了。“好好学习”是对的,但“必须好好学专业课”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忽悠人了。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会发现:该学习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不是学校说了算的。课程的安排只是帮我们省去了“思考要学什么”的过程,而给出的结果,绝对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即使这样,别挂科。
假设三:觉得都挺好,两头都想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在学习任务与社团工作发生冲突时,仔细观察自己的选择过程,想一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它们两个到底哪个对我更重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后,慢慢向它靠拢。虽然我们能见到在社团和学习上表现都很出色的人,但那只是少数人,除非你足够有能力,否则别贪心。
假设四:不喜欢专业课,也不想混社团
如果专业真的不适合自己,又没有中意的社团,那就培养一项自己看重的能力吧。不要无所事事。
权衡取舍,是每个人都需要锻炼的能力。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在积累未来生存的资本。
在取舍中可能还会觉得不适,别怕,你并不孤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