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丛瑞
间暇阅读明清历史。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三潘之乱是最富有戏剧性的。细读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与观点。——题记
纵观历史长河,但凡动乱兵变,定有其前因后果,三藩也并不例外:三潘之乱最早开始于1674年,仅仅在整整三十年前,三潘之一的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原本意图只是请清军入关剿灭李自成势力(姑且不论清军1583年因仇发誓要将大明国取而代之)。而清军很惊讶:死攻数十年攻不下的山海关竟会向他们敞开大门!于是,为报努尔哈赤的遗愿,福临(顺治帝)在剿灭农民起义军后便取代了大明国的宝座。吴三桂的愿望实现了,但他付出了一个沉重的代价。个人认为他怀恨在心,虽表面上归顺清朝,帮助清朝缴获南明肃帝。但他一直有一个复明反清的决心(和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一样)。于是,他便一直盘踞云南。康熙帝意识到威胁,并下令撤藩,吴三桂感觉形势紧要,于是杀云南巡抚,宣告起兵。另外两潘:尚可喜和耿精忠也在1776年反叛。且当时明郑势力也趁乱而入,收复了闽南一地。南明再次在大陆上拥有政权。这些时间上的惊人相似说明了,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推翻建立不久的满清政权,让明朝领土再次遍满九洲。
然而,三潘失败了,他们苦心经营的领土和军队都荡然无存。但他们是明智的,如果他们任由康熙摆布,连动乱的资格都没有!他们选择了暴动。所以三藩动乱不动乱都会被消灭,不如奋力一搏,动摇清军。
不过回到话题,三藩为何会失败?为什么几乎占据清三分之一的大藩属竟会仅在几年内就被击败?原因先主从吴三桂说起。
首先,吴三桂的“汉奸”帽子太大了。他顺明又判明,他降清却另有异志。以至于他不能很快地明确他的政治意图和动兵缘由,导致军心不稳,不能凝聚。这应该是最首要的原因了。
其次,便败在了吴三桂的一个愚蠢的举动上。康熙帝见吴三桂是首犯,便先把矛头指向了他。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便萌生了做皇帝的想法,便于1678年把若干间茅屋涂成金色,穿上皇衣,匆匆登基。他的野心使得他一意孤行,更加动摇了三藩联合的意愿。
最后,便是在1670~1680年时,吴三桂已年过花甲,失去了年轻人进取的锐气,自然效果不佳。还有便是当时他的对手是玄烨大帝,玄烨巧妙地洞悉了作战路线,使吴三桂不能北进,又不像汉景帝诛晁错以定诸侯,一并攻之,才使三藩迅速瓦解,且他早早就意识到上文所提及的政治原因,诛三藩而后平台湾,使得清朝从此没有第二个“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历史之大事,值得后人考究评判。令我以刍思之论以议之。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