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示中的单篇教学重点解读】 [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提示中的单篇教学重点解读】

[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问题1:理解仁、义、礼等儒家基本概念。

一、“仁”和“礼”

1.“仁”的地位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准则。“仁”之于儒家,与“道”之于“道家”,是一样的,儒家思想观点,基本都可以说是从“仁”发散开的,无论是孔子本身提出的“中庸”或者“有教无类”等等,还是后世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精神”,深究儒家各类理念,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仁”。

关于仁的内容,这么说可能更加直观一些:在儒家的世界观中,君子之“仁”首先有自我约束的阶段,其次可以达到“合于礼”的效果,而当这种“克己复礼”变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时,人便可上达“仁”之境界。

2.“仁”的内涵

孔子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问题时所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要“终身行之”,那应该是与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含义也紧密相关。

君子既然有面对“不欲”有相应的做法,那么君子在有“欲”的方面,是什么样呢?《论语·雍也》中孔子回答子贡问仁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明显是对“仁”的一种解释。欲:想要。立,站立。而,表连接。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达,腾达。达人,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由此,我们认识到对“仁”的两个层面含义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消极方面强调待人要将心比心,要有如他人之心,这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从积极层面说“为人谋”尽自己最大努力,尽心为人,待人真诚忠心,这就是“忠”了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参的话可以作为“仁”的一个注解。“忠”“恕”都强调要以待己的态度待人,推己及人。“仁”所探讨的就是待人原则问题。

这样就把“仁”的基本含义梳理清楚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有“忠”“恕”两端,既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标,也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如此以待己之心待人,可谓“仁”矣!

“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孟子论仁,强调仁的内心基础,他认为仁是人的“不忍人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孟子认为这是仁的内在根据。

3. 仁的实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也就是说,在儒家思想观念里面,人要懂得自我约束,于此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这是符合“仁”的体现之一。

但是这个“克己复礼”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孔子表示是“由己”而非“由人”,从这里进一步解读,那么意义内涵就相对丰富了。

儒家强调“教化”,而教化的目的包括其主要内容,更多是帮助人类社会维系秩序稳定,帮助人平衡物欲、提升生活质量。

于此,一个真正“克己”的人,不是随意、胡乱在各方面僵化限制、压抑自己,而是时刻与自己“不合理的”、“伤人害己”的利己欲望对峙,继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修养自己的德行,让自己在“视”、“听”、“言”、“动”方面自然而然达符合“礼”。

二、“义”

1.儒家的“义”是什么?

我们大家对“义”并不陌生,关云长义薄云天,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叔宝仗义疏财,这些忠臣义士或重忠义,或讲道义,或行侠义,行事出人意表,令人景仰,总能让男儿热血沸腾,他们秉承的就是儒家所说的“义”。

“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第二位,义泛指道德的原则,是君子一切言行都要遵循的原则。

“义者宜也”(《中庸·第二十章》)。孔子十分重视“义”,指出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

孟子进一步将“义”阐述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义”就是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对于自己丑恶的言行感到羞愧,对于他人的丑恶言行感到憎恶。在孟子看来,“义”和仁、礼、智一样,都是人的本性,羞恶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称其为人。

2.儒家的“义利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利是养生所需,是人的合理需求。而“义”则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正路,在“义”和利的权衡上,“义”要重于利,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所谓“食色,性也。”富贵、美色人人所爱,这是人的本性。但在儒家看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通过正确的手段和途径获得利;与“义”相悖的利是君子所不取。孔子指出:看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获得这些利益是不是符合“义”,也就是“见得思义”。明确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利益和“义”面前如何选择,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看重的是“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能够见得思义就是君子;而见利忘义则毫无疑问是小人一个。儒家认为“义”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追求利益而放弃了“义”,国家就会混乱。

3.如何做到“义”

现实生活中,做到“义”并不难,我们的日常行为只要符合道德和法制,都可以称之为“义”,不一定只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是见义勇为,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将跌倒的老人搀扶起来,为老人、孕妇让座,做慈善,献爱心等等,这些扶危济困的小事都适宜于道德法制,因此也都是“义”。甚至父子间的慈爱孝顺,兄弟间的友爱互助,夫妻间的忠诚互爱,只要不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相互之间包庇纵容为非作歹,与道德和法律相悖,也同样符合“义”的精神。

至于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要看这种义气是不是符合道德和礼法。如果符合,那就是手足之间的志同道合肝胆相照,比如桃园结义;如果相悖,那只能是泼皮混混儿之间的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兹不举例),绝不是真正的“义”。

三、“仁”和“义”的关系

儒家的仁和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修身要达到的目标,而“义”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因此,儒家往往将仁和义并提,孟子提出:仁是人的本心,而“义”则是人的正路。将“义”作为实现“仁”的必由之路,一切言行都要符合“义”。对于君子来说,如果承诺违背“义”,那么承诺就无须信守,如果行为违背“义”,那么行为也可以不必去做,关键要看承诺和行为是不是符合“义”。孔子提出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将仁、义放在了超越生命的位置。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可以无愧!”他为民族安危置生命于不顾,不惜牺牲,最终取义成仁,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当仁不让,而且还要见义勇为,看到适宜礼制的事情不敢去做,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儒家的这种观点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仁义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儒家所说的“义”,既是道德理念,也要符合礼制。“仁”和“义”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代表着社会某一阶层的思想意志,因此,“仁”和“义”也都是有阶级性的。最初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正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诞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代表着奴隶制的周礼已经礼坏乐崩。孔子出于维护奴隶制统治,提出了“仁”和“义”的理念。孔子对“仁”的界定非常清楚:“克己复礼为仁。”而孔子所说的“义”也是要符合周礼。秦汉以后,封建制已经不可逆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后世儒家对“义”的内涵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义”适应的礼法不再是周礼,而是要符合封建王朝的道德和法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和法制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的“义”的内涵也也随之不断的丰富和变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我们不能食古不化,也要给“义”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使其在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571341738352401&wfr=spider&for=pc

3.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571341738352401&wfr=spider&for=pc

问题2: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问题3: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和内在关联.

三纲八目是一个成语,出自《大学》。宋代朱熹把《大学》定为“四书”的第一部书,也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必读经典。“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不仅是《大学》这部经典的核心,而且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儒家所有的经典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如果能搞明白了“三纲八目”,就好比抓住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到时候就可以登堂入室,尽情领略儒家经典蕴藏的全部精义了。古人写文章很明了,很有次第,《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句就把全经要讲的宗旨纲领列出来了,然后剩下的内容就是逐步展开,一环套一环的由内向外拓展开来。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一、三纲领:对主体道德实践的指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里将这三者成为“大学之纲领也”,认为这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由此可见,“修身”是“三纲八目”的核心。

1. 明明德

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明德”重在“明德”。一方面,“明德”是人本来所固有的,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明德”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这样一来,“明明德”便成为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善良本性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子。“明明德”昭示了一个思想基本倾向,群体和个体的本性的恢复,需要从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中寻找。

朱熹认为:“明明德”这一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人需要自己解放自己,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明”。

2.新民

首先,“新”的一种对政治作为的要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在这里所表述的“新”是一种“革新”的政治作为,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鼓舞民众的志气,振奋民众的精神,称为“作新民”。

其次,“新民”和“明明德”是递进关系。说“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在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这正是孟子由“修心”、“养性”到“仁政”思路的总结。“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

最后,“新民”体现了民本思想。无论是《管子》中提出的“以人为本”,还是《孟子》中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肯定,都是呼唤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大学》充分借鉴吸收了早期儒家这一优秀的思想成果,把“新民”作为其“三纲领”之一,使之成为是否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评判准则和道德修养纲领


3.止于至善

“止”在这里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

“至善”显然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而言,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体现为一种“至善”,实际上此处“至善”既有社会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含义,又有政治生活方面具体的行为规定。

“至善”的道德境界和准则当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尽天理”、“绝私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辩的核心。

通过对《大学》中“三纲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这种对主体修为实践活动的规定直接引发出“内”“外”两种相联系的具体修为方式,儒家同样以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提出了“八条目”的具体实践之道。


二、八条目:主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1.修身的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

《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

通过历代一些学者的注疏,可以看出,所谓“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主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从这一点上看,这是符合人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格物致知”的侧重点还是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大学》看来,恐惧、忧患等不良情绪深深影响着“心”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一句话,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这种引导人们克服私欲,削除不合理、不健康的欲望和情绪才能修身的提法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主观内心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修养的熏陶才能产生具体的行为动力。对于“诚意”,《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在通过“格物”、“致知”的步骤后,主体已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自己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境界,就得在心里首先设定追求目标的美好愿望,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是萌发于主体内心,然后表现外在具体实践中的。这里最重要的是“慎独”,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主体道德修为中的大忌。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2.修身的价值目标:治国平天下

“修身”既是《大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由内

到外、由小到大、由家到国乃至天下的实践之路是有先后顺序的。

“治国”为什么必须要以“齐家”为基础?

一方面,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人又是组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只有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在自身的整体素质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才可能维系家庭的内部稳定,最终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这一层面讲,《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大学》提出了“齐家”的行为准则:“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历代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不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大胸怀激励自我,追根溯源,这句至理名言正是从《大学》的“八条目”中引伸而来。

综上所述,《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

“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资料来源]王杰.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J].中国文化研究,2001(03):68-73+3.DOI:10.15990/j.cnki.cn11-3306/g2.2001.03.013.

问题4:联系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文章中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示例1:我认为不具备合理性首先“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属于个例,也有反面例子(周武王等)。因为个例不具备典型性,那么以此做的推论得出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便不能成立。况且,仔细思考,有哪个先王是以仁政统治天下的?几乎都是先以武力一统天下后设定法律的。

其次,孟子举例人看见小孩子掉到井里,产生了对别人苦难的同情心,似乎只要要见到这一情况,无论是谁都会去营救,是夸大了道德的纯洁性。

孟子的推论看起来之所以无懈可击,是因为他的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又善用譬喻说理等其他修辞。

来源: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70927236616792725.html

示例2:我认为不具备合理性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里的恻隐之心是指人类的同情心,又做“不忍人之心”。正是有了这种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人才有可能去爱人。这没有错。但是孟子又说“人之有是四端也,忧其有四体也”,即四端之于人如四肢之于人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将同情心看作是天赋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先验性的判断。

问题5: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生自主讨论,写随笔。

问题6: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学生自主讨论,写随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
    事外淘缘阅读 546评论 1 8
  • 在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之后,人们时常就会问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进而追问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
    简单项阅读 248评论 0 0
  • 引子 在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之后,人们时常就会问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进而追问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可能是每个...
    郭致星阅读 359评论 0 11
  • 我们生在这片拥有14亿人口大国,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国哲学,学着儒学思想,上下五千年,多少中国人受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学为荣一之阅读 531评论 2 2
  • 作品原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
    立晟舒适家阅读 53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