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39个字,阅读时间不会超过你吃一碗面的时间。
1、大脑的VR梦想体验,会让你“爽”到不想行动!
我在之前的公司从事过课程销售的工作。入职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由公司的“首席激励师”为我们这群“菜鸟”激发“梦想”。
整堂课程下来之后,嗓子喊哑了,胳膊举酸了,眼睛哭肿了,但内心是十分澎湃的。当时脑子里只翻涌着一个想法:“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下课之后,老师要求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完成自己的“梦想板”——自己未来想住什么样的房子,拥有什么样的车子,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全部详细的描述出来,写在本子上,并把每一个梦想拥有的事物,配上实物图。
我们被要求把这个“梦想板”随身携带,不仅起床后、睡觉前要凝视五分钟。最好出门扫街、拜见客户前,也都拿出来看看。据说坚持这样做,专制各种拖拉、懒散、没自信、行动力差等“疑难杂症”,疗效十分显著。
一开始,这个方法确实能让我在疲惫的时候原地满血复活。但时间一长,尤其是业绩低迷、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个“梦想板”就变成了我逃避现实的工具。
只要拿出“梦想板”来,脑海中幻想着“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画面,那感觉真是太爽了,但过后却更不想动了。
这和我们大脑的一个功能有关。
我们的大脑自带“VR功能”,只要脑海中的画面足够逼真,它是无法分辨幻想和真实的。
曾有一个实验,让参与实验的人在脑海中去幻想自己在进行激烈运动,通过仪器检测,发现仅凭幻想,真的可以让人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血液中含氧量上升,可见这个大脑VR功能的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梦想板”最开始对我有激励作用: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我已经实现了梦想,那感觉真的太爽了。于是肾上腺素飙升,感觉自己有无限的能量,忽略可预见的困难。
但这个功能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降低人的行动力。
在另一个实验当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幻想,人的大脑会真的已经实现了愿望,并产生精神满足,同时血压会下降2到5个单位。此时人的心理是愉悦的,但行动的动力会下降。这种状态类似于吸毒者在满足毒品需求之后的状态——精神放松,但不愿意行动,更不愿意面对真实的困难。
2、经常谈论“梦想”,容易让梦想只是“梦想”。
在我后来的培训生涯中,和很多公司的销售团队做过合作。有一家公司的销售团队开早会的形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家公司为了改变业绩低迷、员工状态不佳的现状,要求在早会流程当中,加入一个环节:所有的销售人员,上台大声朗诵自己的梦想。朗诵完毕之后,台下的所有人马上送上掌声、鲜花、加油打气。那种氛围,别说台上的人,就连坐在台下的我感觉都快被“点燃”了。
然而这样执行了一个月之后,发现业绩好的人,确实变得更好了,但是业绩原本不好的人,却状态更不好了。
我们在随后的调查沟通中发现,那些原本业绩不错的人,本身的销售技能是没问题的,靠早会的这个环节调整一下状态,确实可以恢复“战斗力”。而那些原本业绩不好的人,在开完早会之后,确实有被“打了鸡血”的感觉,但这股“鸡血”往往燃烧不过两个小时,过了中午就变成“鸡瘟”。
原因在于,当这些人站在台上分享完自己的梦想之后,马上换来了“汹涌澎湃”的鼓励,这钟反馈极大的满足了他们心里对认同感的需求。如同我前面说的那样,当大脑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动力就会下降。(这个规律也可以被我们正向使用,比如:如果想要避免自己逛超市时乱买零食,就不要饿着肚子去超市,而是吃饱了再去。这个方法亲测有效哈~)
所以那些平常喜欢在各种场合“晒”自己梦想的人,往往“帅不过三秒”。
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梦想”。
马云曾经说过,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有梦想不是不好,只是如果我们的“打开方式”不对,很可能成为我们成功的阻碍——过于乐观的幻想,和极易获得的“廉价”认同,会消弱我们的行动力!为了消除梦想破灭的失落感,人们只好树立下一个“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鸡血”培训的现场激情澎湃,高呼“我一定能成功”的人,往往回去之后一遇到挫折,马上变得比原来更低迷,只好四处寻觅,参加下一场“鸡血”培训,找一找成功的“快感”。“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大师”的课就是这么赚钱的……)
看来,我们的梦想需要被“拯救”!
首先,我们要客观对待前行道路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德国心理学家加布里尔·厄廷根,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单纯的乐观对对于成功也许是一种阻碍。
厄廷根教授在实验中发现,那些在确立目标之后,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人,在后期跟进调查中,他们的执行力比单纯分析自身优势和单纯分析自身劣势的人要高出很多。因为客观评估自身的优劣势之后,他们的目标往往更切合实际,而且行动过程中,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
其次,要给梦想配上靠谱的计划,并开始执行,这是我们梦想的“两条腿”。我们可以参考《微习惯》一书当中的建议: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刚开始的时候,从“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做起。这样做不但极大降低了执行的“心理成本”——因为很容易做到嘛,所以不容易放弃;同时通过一次次完成而累积的正向反馈,可以让人更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
另外,上面提到的那位“反鸡汤”、“反鸡血”的心理学家厄廷根,在她所著的《WOOP思维心理学》一书中也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在该书中介绍了一个“if……then……”(如果……发生,那么我就做……)的计划法,可以帮助我们“预先”克服执行当中的障碍。
【“if……then……”】计划法
在设计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PLAN B,甚至PLAN C——“当某种障碍X出现,就采取行动Y”,并把这个计划重复一遍给自己听——这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编一套自动反应的程序。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每日计划当中写下:
“如果我今天不想写晨读感悟,那么我就先把晨读资料看完”;“
“如果我看完晨读资料,那么我必须写下至少三句闪现在脑海中的词句”;
“如果我今天想吃宵夜,那么我就吃一个苹果然后做一套广播体操”。
写完之后记得一定要念一遍给自己听,这很重要。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论来解读,这个过程是在用语言的暗示力量,给自己的大脑“编程”,相当于装了一套自动运行的“防火墙”。
当行动中遇到我们预想到的障碍的时候,由于前期的暗示作用,大脑中的那个“防火墙”会马上被唤醒,会让人有更大的概率去做“then……”的部分,从而减少一遇到困难就被“打败”的概率。
另外,从这个计划法可以看出,客观预估行动中的困难十分重要。
再次,树立了一个梦想之后,先不要着急跟他人说,先行动三个月,再选择要不要公布。一旦我们有了梦想之后马上公布,很多人无论是出于客气,还是处于善意,都会给你鼓励,这会在满足你的“认同感”的同时,降低行动的欲望。
更何况,有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盼着我们成功,尤其对于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人来说——如果你成功了,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特别无能。人性如此,看懂就好。
有个场景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当一个人当众宣告“我要减肥”之后,总有人开始每天都想着请他吃宵夜,或者经常发一些美食的图片给他,再或者每天都劝他“吃一顿没事哒,又不是天天这样”。
所以,当你有了一个目标之后,先“憋住”,等行动上了轨道之后再说,别着急给还是“幼苗”的梦想“找不痛快”。
最后,尽快找到一个跟梦想相近的标杆人物。这个标杆最好能在自己身边的人中找,因为“太远”的牛人,你只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光环”,甚至很容易被他们的“成功型”演讲忽悠到“走火入魔”。而找到身边的人,我们更容易理性客观的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尤其要留心他曾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学习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梦想是个好东西,但是它的力量一直被夸大。只有客观的评估,科学的计划,和坚持的行动,才是让梦想成真唯一的方法。
【剽悍晨读感悟第25篇】【关联】【《这个思维和行动模式,决定了你的格局》@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