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时的德国,电影有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偷书贼》《朗读者》等等很多,单独写希特勒方面的之前也看国《帝国的陷落》还有后面的《希特勒回来了》。对于欧洲的那段历史,特别是集中营,心理上想看又觉得看起来难受。对于进行这种大规模以毒气杀死百万人的命令者和执行者都一直以一种非人的魔鬼归类。
年初在读书榜上看到这本书,毫不犹豫加进了书单,没想到一直到了年末才终于把它看完了。
如果说之前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只处于历史课程史实的了解,只有对犹太人的同情和对纳粹种种行径的费解,草率地归纳成变态一类。而《纳粹医生》的特别之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现出为什么会出现了种族灭绝的屠杀,并且为什么会由一直救人的医生在其中充当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警示现在的人,每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可能会变成像纳粹一样的杀人魔鬼。
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课,都会有一个宣誓,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从网上找来了这个誓言的其中一段:
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不得将有害的药品给予他人,也不指导他人服用有害药品,更不答应他人使用有害药物的请求。尤其不施行给妇女堕胎的手术。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因我没有治疗结石病的专长,不宜承担此项手术,有需要治疗的,我就将他介绍给治疗结石的专家。
《纳粹德国》的作者是一位犹太人。因为无法理解为什么做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德国医生,这个群体会在纳粹德国时其允当了“安乐死”的执行者,毒气室的设计者和集中营的筛选者。随着书里对这些问题的一个揭示,隐藏在人性中普遍的心理问题被作者阐述清楚。作者更将纳粹德国整体的种族灭绝心理放置在整个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之下,让人读后,不仅对那时的种种有了新的认识,更为当下太平之时警惕这种心理提了醒。
一战失败对整个德国社会的影响
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使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经济困难/人民心理近于崩溃的边缘。按作者的说法——“对死亡的畏惧和恐惧”让德国社会急迫寻找摆脱现状重新崛起。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出现,让德国人燃起了希望,两者符合了当时德国社的的心理需求。而对于希特勒优生种族理论,也同样被一些社会精英人士所接受。同时,基督教中犹太人的故事也加剧了反犹主义思想。整个社会试图找到为一战失败负责和清除崛起阻碍的替代品。
日耳曼人的净化
在对犹太人举起屠刀之前,在德国内部的绝育项目和“安乐死”项目已经将纳粹党籍的医生推向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反面。这两个项目的目的是用医学手段来净化那些被认为不符合优秀日耳曼人血统特点的人。安乐死首先开始于先天有缺陷的婴幼儿,后来扩大至精神病人、残疾人、老人。按纳粹的理论凡是无法治愈又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被安乐死以减少国家的负担。此过程都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为幌子,将所有被评估为符合条件的人接走,以针剂、毒气、饥饿等方式实施安乐死。评估由医生专家做出,死亡原因也由医生填写。这种净化的流程、设备和处理尸体的方法被日后借鉴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净化中。
自我麻痹和双重自我
在一些电影里,会看到坐在一排桌子前的白大褂,看着在自己面前的犹太人,然后决定此人的去向。这些人就是作者笔下的纳粹医生,负责进行犹太人的筛选,能干活的留下来,不能干活的直接送去毒气室。当有人问这些医生他们的行为是不是已经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这些纳粹医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犹太人是人类的毒瘤,他们的做法正是在执行自已的誓言。
能有大量医生参与屠杀的过程,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医生并不是毒气室的执行者,他们只负责筛选,至于杀害刚还有相当的距离,可以自我麻痹的借口减少自己的心理负担,这也许也是当时整个屠杀工序中所有人的脱责麻痹。命令是别人下的,人是别人抓的,人是别人选的,人是别人杀的。众多的环节中使人们都为自己无法在心理上承受如此的灭绝行为找到借口。
书里提到的另一个心理,这种心理不光是当时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纳粹医生会有,现在我们日常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双重自我。
纳粹医生在家庭里也是慈父和好丈夫,少多数人还是被人们认识是正直的人。但他们也同样把几十万人送进了焚尸炉,并且会尽职地解决和改进毒气室的设备故障,并以发现更有效的毒气而激动开心。一个是平时治病救人自我一个是作为纳粹医生的自我。
如果抛开了他们所做的具体的事情,将纳粹医生在集中营里的自我抽象出来,会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生活的自我和一个工作的自我。这两个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反过来,在集中营式的类似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进行屠杀的参与者。这也不是假想,我们知道的一些事件中已经发生了类似的情境。
读完这本书,除了从心理学角度对纳粹有了新的认识,也加深了自己之前的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去做,可能会把错误的事也做到极致,纳粹医生中不乏专业优秀勤奋正直的人,但却把犹太人的灭绝也同样认真负责到底。
所以,有的时候能力不是重要的,分辨是非,正确的方向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