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的关系,去哪儿都喜欢看当地的房子。民居也好,公共建筑也好,身处其中,我会推想: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属于当地独特的审美是如何形成的呢,和建筑有什么关系?
在久远的学生时代领略过京都,留在记忆深处的感觉是幽暗中的华美,也是推开层层隔扇之后的豁然开朗。
走在这座古都中,似乎有悠远的甜香,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放松。每当夜幕降临,各色昏黄的灯笼亮起,整个城市仿佛是一位款款走来的旧式美人。
KYOTO京都府,明治维新前是日本的千年古都,其规划借鉴的是中国的古长安和洛阳。初见时扑面而来的空气温和湿润,和长安疏阔干硬的感觉完全不同,仿佛是一个心思玲珑略有忧思的少女,一路上民居、宫室都向外挑出宽大的屋檐,相应就造成了室内光线的相对暗淡,在幽暗的空间里,金色的屏风会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茫金翳。幽暗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动人之美。正如灯下看美人,一颦一笑都晕染在朦胧的灯光之下,只觉美不胜收。
日式的室内一览无遗,很少会摆设沙发、凳子这类西洋家具,零星摆放其中的器物大多选用天然材质,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情,但共通之处是那隐隐温暖的风格和朴素的感觉,瓷器、漆器、和纸、斜插的一支花卉,每次打开门,我会感觉时光好像凝固在这里。
不论住在哪一间旅店,总会有一个内庭院,从时光凝固一般的幽暗房间走出,一转角,清新干净的绿色空间扑面而来。心情都随之向上up!up!
日式内庭院
同样的手法也被运用在日本的现代建筑中,比如贝聿铭90年代所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从入口的收——道路的放——馆内的藏。一收一放一藏,光线、景色不断变化,仿佛误入桃花源中。
日本美秀美术馆
未见:林尽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见:从口入,初极狭,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终见:复行数千米,豁然开朗。
馆内:与群山相望。
日常中日本人常把具备传统美德的女子称为大和抚子,其特征是在柔弱顺从的外表下有着不随俗流的性格。京都的民宅一眼望去幽暗华美,深入其中却隐藏着豁然开朗的庭院空间,就如大和抚子一般,款款从旧时光中走来。
现代的日本又是怎么一副美人图呢?且听我下回娓娓道来。
备注:美术馆建筑图片摘自有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