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精力管理》,我觉得有的观点还挺对的,比如“时间永远不够用,我们的唯一办法只有在每一天里最大程度地生挤硬塞。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再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无法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每一件事。”我们应该避免单线化的生活方式,长时间工作极少休息,“人需要顺应消耗与恢复的节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进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现。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
精力的四个维度1、体能,健康最重要
注意呼吸,调整饮食(长期过度进食是过度“恢复”的典型代表,喝水),调整生理周期和睡眠(每晚7--8小时,早起的前提是早睡),调整每天的工作节奏(在日程中加入辅助性休息时间,间歇性训练如短跑、爬楼梯、骑车、举重等或增加力量训练)
2、情感,把威胁转化为挑战
“为了发挥最佳水平,我们必须调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喜悦挑战冒险和机遇。”“如果长期消耗情感精力却不容它恢复,情感能力也会衰弱。”负面情感代价昂贵、效率低下且易传染。我们应有意地让自己快速走出苦闷,重塑心理平衡,尽量避免陷进负面情绪中。
那如何获得正面情感呢?
看电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看电视或许可以带来暂时的恢复,却缺乏营养,容易使人消耗过度,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焦虑增长和轻度抑郁。相比之下,情绪恢复的来源越丰富、有内涵,我们越能够补充自己的精力储备,恢复力越好。
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在生活中作出合理安排,比如加入户外活动,阅读,舞蹈课等,也可以和另一半交谈,团建,和女儿外出吃晚餐。对于缺乏自信,我们应该转变心态,不再担忧他人的看法,每天依照自己的原则生活。还有就是可以利用专长施展才华。还有如果自己人际关系淡漠,可以学会倾听,或者和人聊聊天,学会共情。当我们容易急躁时,我们可以选择腹式呼吸,先放松肩膀和面部肌肉,掐断自己一触即发的情绪。
3、思维,保持专注和乐观
保持专注和乐观的秘诀在于间歇地变换思维频道,达到精力休息和再生的效果。体能、情感、思维方面的精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体能状态不好也很难专注。在思维维度,我们也许最容易低估间歇再生的重要性。世界上大多数工作环境都认为长时间连续工作是高产出的最佳途径,按时休息不会受到奖励。但是,思考会消耗巨大的精力,如果思维得不到足够的恢复,会判断失误、创造力减弱、无法合理评估风险等。思维恢复的关键是让正常工作的大脑间歇地休息。
对于“我们什么时候会获得最佳灵感”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也许是“洗澡时”“躺在床上时”“散步时”或“听音乐时”“慢跑时”“冥想”“做梦时”等等。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为了保持稳定的产出,有时会在白天花几个小时做梦,他说“最伟大的天才,有时工作越少,成果越出色。”的关键。
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坐落着语言神经,有条理、按次序地工作,通过逻的关键。辑推演得出结论。右半球更擅长视觉化和空间概念,有更强的全局观,能将事物的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由于右半球不像左半球那样单线化、对时间敏感,所以更容易凭直觉和顿悟处理问题。
我们可以做一些瑜伽或者冥想打破思维定式,也可以适当地锻炼身体来重塑大脑。由于“每当人们学习新事物,都会建立起大脑细胞新的联结”,我们可以通过持续挑战大脑来预防大脑退化,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新的体育活动或新课程来锻炼思维肌肉的关键。
如何克服悲观、负面思维?可以在日记中写出潜在威胁并将其重新解读为机遇,考虑最坏的情况,评估可以接受的后果,专注于值得感激的一面。我们可以为潜在的危机安排紧急出口,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可能出错的地方都出错了,后果是否可以接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会觉得事情没那么严重。除此之外多看看我们已经拥有的,学会感恩,而不是挑错。
如何提高效率?每天时间是固定的,我们不仅要聪明地使用时间,更要确保有限的精力用于最重要的事。比如可以在早晨精力最旺盛的两小时里做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后面琐事会很多。工作要有条理,不需要第一时间反馈别人的要求。还可以加入间歇,适当调整节奏。
4、意志,活出人生的意义
意志精力是掌管所有维度行为的独特力量,是通向最深层的价值取向和超越个人利益的意图。意志精力的支持部分包括激情、奉献、正直与诚实。在为他人奉献和照顾自己之间找到平衡,意志力才能延续下去。
一定要有目标!要注意意志精力的消耗与更新往往同时发生。有些活动不需要太多精力就能大幅获得精力再生,如自然中散步,听音乐,或者听一场精彩的演讲。
拓展意志精力需要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上,为超出个人利益的目标让路。人们总认为自身需求迫在眉睫,会问“如果我把精力用在别人身上,谁来照顾我?”但讽刺的是自私自利反而会削弱精力,妨碍表现。
如何进行训练精力管理?
首先是明确目标!
其实我们总是因为所谓的忙碌无暇追寻生命的意义,可能大多数时间我们的生活更像是自动驾驶模式,我们会做好自己的义务但很少深入探究是否能够达到更高的意义,我们可能对任何事都缺乏激情。如果我们缺乏信仰和坚定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被生活的狂风推来搡去。明确目标可以为我们带来专注、目标感、激情和恒心。当目标感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它就能成为生活中最强大最持久的精力源。
明确人生目标需要安静、不被干扰的时间,我们却很缺乏这个时间,但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现在的生活是否值得我曾为之放弃的一切?”
价值会影响经理管理的标准,基于明确的价值观的设想蓝图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投入精力。
那如何判断我们的精力管理做得如何呢?
认识我们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看到我们希望或想象中的自己。厘清价值观是一回事,每天都按照价值观做事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认清自己与理想状态的差距。痛苦的现实会带来令人不悦的情感,但是如果逃避成为常态,最终的苦果还是会由我们自己承担,而面对现实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和应对负面情感。
不再麻木,关闭防御系统,收集事实,或者当我们看到别人,也许是你最讨厌的人,我们问问自己“我是那样的吗?”
我们需要付之行动,养成积极的仪式习惯。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能确保精力有效使用在当下的任务上,能减少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还能将价值观和目标感有效转化为行动,通过日常行为展现我们最看重的事务。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尝试过改变,比如常在新年伊始许下改变自我的承诺,但没多久就掉入旧日的行为模式。面对的困难越大,我们越容易退回旧日的生存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而主观意愿和自律性的局限在于每一项对我们自制力的需求都会消耗我们容易枯竭的精力储备。“当我们不靠思索就能做出的行为越来越多,文明才得以进化。”意愿和自律性推着我们行动,而悉心养成的仪式习惯会吸引我们做出行动,做不到甚至还会有不适感,如刷牙等。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持久的新行为,肯定不能花太多精力来维持它。
仪式习惯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精力消耗与更新达到有效平衡,更好地全情投入服务。所有出色的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的习惯,最大化在压力与恢复之间有节奏地转换的能力。习惯能把生活变得有条理,能够建立延续性和有助于改变,但是我们的生活需要合适的仪式感。
将时间和行为精准具体的规划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建立精准的仪式习惯能够抵抗压力产生的精力分散和恐惧。“在不利情况下,人们思考得越少,得到的结果越好。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下,思维会添乱,而保持专注能够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将某个意图以负面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不会暴饮暴食”等,会很快消耗掉意愿和自律的储备。因为“不做某事”需要持续的自控力,而我们可以通过正面的“事前准备”来应对诱惑。比如当我饿了时我会吃一个苹果,这样有所准备就不会暴饮暴食。比如我容易情绪失控,对家人喊叫,我可以对自己说“如果我生气了我要先深呼吸,然后低声说话。”
还有就是要量变达到质变,而不是一下子设定好几项目标,我们可以试着一次只关注一项重大变化。可以规划方式,记录进展,进行调整。
最后以案例主人公罗杰的改变为例,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
首先找到价值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培养仪式习惯,不是一次很多,而是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种仪式习惯,虽然还会有脱线的时候,但整体来说是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