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春, 小光明两周岁了,之前身体一直很好,是个健康活泼的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小光明莫名其妙地发烧。最初体温在37.5 - 38.5 ℃之间。去H医院看过几次,医生说孩子感冒了,给开了口服药,嘱咐家长多给孩子喝水。回家后,小光明的父母按照医生指示,按时给孩子服药,可是孩子的症状一直不见好转,体温反而逐渐升高,达到38.5 - 39 度。再次来医院,医生体检仍未发现阳性体征。验外周血常规发现末梢血白细胞计数 2.6万/mm³(正常0.4-1.0万/mm³),中性78%, 并伴有核左移,已发热近一个月了。孩子父母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孩子父母同意了。
入院后查了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沉增快。胸片显示心肺正常。考虑有感染的可能性。取血做了血培养。同时静脉滴注广谱青霉素,数日后血培养报告阴性,体温仍在39℃左右不降。医生考虑可能是感染了耐药菌株,停用青霉素而改为三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由于持续高烧不退,医生也很着急,于是加用了中药(清热解毒)口服。
住院已十来天了,这天夜里,小光明的鼻孔里突然往外流血。 值班医生立刻验血常规。白血球仍然很高,发现血小板计数1万/mm³(正常10-30万/mm³)。立即注射止血药,同时急请耳鼻喉科值班医生会诊。耳鼻喉科医生接到急会诊单后,迅速来到病儿床前。检查完后,用凡士林纱条进行了鼻腔填塞,压迫止血。经过上述处理后,孩子鼻流血明显减少了。但还是没有停止。
天亮了,家属考虑孩子在这家大医院从门诊到住院总共治疗近一个半月了,原来的发烧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又添了鼻出血……他们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自动出院,去S医院儿科治疗。
S医院的医生是否能把小光明的鼻血止住?小光明持续一个半月的发烧能否被查明原因并治愈?孩子的父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S医院……
(二)
这天早上,刚上班不久,姨妈正在查房,小光明住进了姨妈所在的S医院儿科病房。
值班医生查完后来找姨妈,说:“刚收进这个孩子是从H医院自动出院,来我们这里住院的。”她把孩子整个病程和在H医院治疗的经过向姨妈叙述了一遍,并把孩子在H医院治疗记录的病历本給了姨妈。姨妈查看完后说:“这个孩子患的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马上静脉输入氢化可的松和人丙种球蛋白。” 并嘱咐医生和护士注意安全护理,以防碰撞造成出血。很快出血停止了。
经过五天的治疗,小光明体温一直正常,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已上升到21万/mm³。存在轻度贫血,停止治疗,留院观察。
两天后,小光明再次出现发烧。体温39-40度之间,并伴有猩红热样皮疹,全身弥漫潮红点状皮疹,压之褪色,心肺正常,无关节肿痛。复查血常规,仍轻度贫血。白细胞3.5万/mm³,中性82%,伴有核左移,血小板24万/mm³,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增快。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阳性;血清铁蛋白正常;胸片显示心肺正常。姨妈分析虽然上述检测指标类似于细菌感染,但是这个孩子已经用了近一个月的抗生素,一点效果也没有,并且,烧退后无任何不适,嬉戏如常,考虑为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病。
姨妈指示将氢化泼尼松(泼尼松龙)10mg/日加入到5%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连用三天。用后小光明的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皮疹消退(注:小光明与他母亲住在单独病室,以防交互感染)。停静脉改为口服“强地松”10mg/日,清晨一次服进。同时加用钙剂和维生素D口服,以防骨质疏松。用药后小光明没有再发烧,无不适主诉。可以出院了。姨妈向孩子的父母详细交待了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强地松改为隔日清晨顿服,并逐渐减量。每周在姨妈出门诊日来医院进行随访治疗。
治疗五个月后,强地松已减至5mg隔日清晨顿服一个月了,没有不适主诉。复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姨妈又把强地松减至2.5mg,嘱咐隔日一次清晨服进。
两个月后停药,整个疗程七个月,没有出现明显的激素副作用。随访三年没有复发,也未出现关节炎。生长发育和同龄儿没有差异。
(三)
两年后的一天,S医院儿科病房收住院一个10岁女孩,名叫芳芳。主因发烧3天体温38-39℃,伴腹泻两天,粥样便,每日3-4次,不伴腹痛。查体左颌下有一个比蚕豆稍大的肿大淋巴结,无触痛;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均未触及。关节无肿痛,活动好,无皮疹。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3.1万/mm³,中性80%,伴核左移;血小板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增快;大便化验镜下未见红细胞、白细胞。胸片显示心肺正常,给予广谱青霉素分次静脉滴入。已住院四天了,体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高了,达39-40℃之间。
这周姨妈教学查房,准备查芳芳究竟患了什么病。
为解决诊断问题,三级岗位上的姨妈下病房亲自问诊。她请芳芳的父母回忆近期芳芳都患过什么病。芳芳的父母说孩子以前身体一直很好,很少生病,不知怎么的,近两个月来反复突发高烧39-40℃。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感冒了,服了感冒药。3-4天后体温骤降至正常,退烧后没有任何不适。这样的发烧已经3次了,这是第4次发烧。姨妈指示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阴性,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正常水平。姨妈经过梳理,根据芳芳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分析,排除了感染性疾病和其他恶性病的可能性。
综合分析,芳芳是患了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病。给予甲泼尼松龙20mg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入。每日一次,连用三天。用药后芳芳的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未再升高,停用静脉,改口服强地松20mg,每日一次,清晨顿服。同时加服钙剂及维生素D。服药一周,病情稳定,带药出院,用药改为隔日一次,清晨顿服。同时逐渐减量。姨妈向芳芳父母详细地交待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并嘱咐定期来姨妈门诊日进行随访治疗。
芳芳出院后每周来姨妈门诊进行随访。未再发烧。当强地松从7.5mg减至5mg(隔日清晨一次服进)持续一个月后,复查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共用药6个月,没有出现激素副作用。停药,随访一年,未再发烧,也未出现关节炎。她和健康同龄儿身高和体重没有差异。
(四)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 JRA)是小儿时期(<16岁)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并伴多系统损害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关节、皮肤、肌肉、肝脾、淋巴结等多系统受累,可发生于儿童时期任何年龄。病因至今未明。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分为三型:
1. 全身型 - SJRA,主要以发烧及全身炎症反应为主,多无关节炎。
2. 多关节型JRA,病初6个月内累及关节5个或5个以上(关节炎)。本型无弛张高热,可有低热及类风湿结节,本型关节炎重,易发生关节破坏,年长女孩多见。
3. 少关节型JRA,病初6个月内关节累及1~4个,多为大关节,又分为两个类型:1型女孩多见,年龄在四岁前,若有弛张高热,约半数发生慢性虹膜睫状体炎;2型年长儿,年龄大于8岁,男孩多见,部分发生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本文主要关于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SJRA)早期认识谈一点体会。SJRA约占JRA的20%,可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5岁以前略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一. “发热”为本型特点,可为缓慢发生,也可为突然出现;可为不规则低热,也可为持续性高热或间歇性高热。退热后嬉戏如常。本文第一例为不规则低热后转为持续高热。第二例为间歇性高热。病程均在6周以上。
二. 约有20%的患儿在发热期间出现皮疹,其形态不一。皮疹为充血性,呈多形性,可为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可散在或融合成片,可见身体任何部位,但以胸部和四肢近端为多见。退热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
本文第一例在高热时出现猩红热样皮疹,退热后皮疹消退。
SJRA常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的特征,不伴关节炎。如不及时治疗,数月可侵犯关节,发生关节炎,可导致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SJRA实验室指标特点:大多中等度低色素正细胞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高达(30-50)*10的九次方/L (30000-50000/mm³),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伴有核左移,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大多数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很低,抗核抗体阳性率为40%,滴度多为低至中度。
(五)
从实验室检测指标可以看出,SJRA没有特异的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可以帮助确定诊断。主要是排除败血症、白血病等其他疾病。因此,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详细地了解病史,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查体对SJRA的正确诊断十分重要。
如第一例,这个两岁男孩,持续发烧两个月,从低烧到高烧持续不退,伴猩红热样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高,CRP也明显升高,较长时间轮换应用各种抗生素均无效。这就为考虑SJRA做了铺垫。姨妈说如果没有这两个月的详细病史,很难识别出这是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病。
第二例,从病史得知,芳芳在两个月内已出现过三次高热,此次发烧应和前三次连续起来考虑。用一元论的观点来分析这四次高烧为一个疾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尽早识别出SJRA。
(六)
姨妈虽已退休多年,但这两例典型的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病例她至今记忆犹新。她希望把这两个病例分享出来,给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参考。如果您刚好读到这篇文章并有所收获,烦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感谢您的公益之心。
每个人都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或多或少,或好或坏。如果您愿意,就请和我们一起,为国家的医疗科普工作尽一份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