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52-批判性思维

2017.10.18日 星期三 天气雨

10月18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52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批判性思维”。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困惑,比如:“,我是一个挺拿不定主意的人。不管是买东西,还是想了解什么信息,我都会在网上查很多资料。但我发现,现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各种声音太多,亦真亦假,看得越多我似乎也越迷糊了。我想知道,我该怎样在面对这么多不同的信息时保持清醒,作出理智的判断呢?”

的确,在现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一种能力尤为重要,那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一个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才是思想上独立的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

今天我们借着两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维》,来聊聊如何获得这种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美国专门教授和研究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者Brooke Noel Moore和Richard Parker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批判“在中文语境中虽然带有批评、判断对错的意思,但实际上批判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而不是刻意带着偏见去驳斥一个观点。同时,Moore和Parker指出,批判性思维也是一项能够被习得并且通过训练和运用提高的能力。

常见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顾名思义,海绵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像吸水的海绵一样被动的、几乎无差别的吸收来自外部的信息。这种方式可以帮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也不需要繁琐的思考过程。但相对的,它的弊端在于无法对繁杂的信息作出评判和取舍。如果始终依赖这种思维方式,人们会对自己新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深信不疑。

而与之相对的淘金式思维,就是一种主动地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中与其产生互动,并像淘金者一般在谨慎思考与分析后过滤掉“泥沙”,留下智慧的“金子”。

在批判性思维者身上,这两种思维方式常常是并存的,因为即使是“淘金”,也需要盘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量或知识储备才行,而海绵式思维的确是一个可以在前期收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如果你想习得批判性思维,你首先还是需要大量吸取知识和信息,作为你的基础,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辨识好坏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捷径。

我们在什么时候最需要批判性思维?

生活中大部分的结论,其实是无法从逻辑上完全精确地证实或证伪的。因此,我们就只能通过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一个结论的可信赖程度。此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评价相关证据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以下是6种人们经常在生活中用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但它们都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

1. 直觉

这种论据依靠人们的“常识“,或者所谓的”第六感“。如果一个人在论证其观点时只说“因为这是常识”、“我就是知道”,却无法阐明论证的过程,那Ta所用的证据就是自己的直觉。

直觉作为证据不一定就是错的,因为它也许是来自于前期的知识积累,只是持论者本人忘了它的来源。但,直觉不能作为可靠论据的原因就在于它太过私密,除了本人以外无从考证这种“直觉”从何而来,也因此也无法比较两个截然不同的“直觉”。

2. 个人经历

有一些持论者常常用“我的某某同学……”、“我的某某亲戚……”、“我认识的一个人……”为证据支撑自己的断言。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留学回来的人,就是花钱混日子的,什么都不会。所以留学生都是这样,出去‘镀金’,其实肚子里什么也没有。”如这个例子所示,将个人经历作为论据的最大问题就是以偏概全,因为群体中的极小部分人,甚至某一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够被当作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实。

3. 典型案例

和个人经历类似,以典例作为证据的论证也是基于几个或一个人的经历。但不同的是,典型案例往往被刻意塑造得更加生动、细致,更具有煽动情绪和引起共鸣的效果。比如,一篇目的是推崇安乐死合法化的文章,开头可能就会绘声绘色地讲一个重病的老人是如何在病魔折磨中痛苦地死去。此时,读者被牵动起来的情感让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很难再理智分析这个案例作为一个证据的价值,也不再寻找其他相关的研究证据。

4. 当事人证言

像是书封,影评,食评这样以“当事人”的经历作为论据说服别人的情况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但,作为个人经历的一种,当事人证言同样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它往往是充满选择性的。因为不难想象,那些想要说服别人买书、消费,或者去某地观光的人,必然会严加挑选他们要用的证人和证词。

5. 专家意见

许多提出断言的人也会引用专家的观点来为自己辩护。在人们看来,专家一定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建树,并对那个特定领域的话题拥有一些发言权的。因此,有专家为其“正名”的断言似乎也更能让人深信不疑。可是,关于专家意见,也有几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

首先,专家也是会犯错的。即使是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Ta的话也并非等同于真理。其次,人们往往被“专家”这个名号所迷惑,而没有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个专家所谈论的是Ta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吗?Ta在这个具体的课题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呢?

6.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证据的类型,在对应的科学研究进行得比较理想、规范的情况下,的确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论据。不过即便是有研究结果作为支撑的断言,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审核。因为研究的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不同的研究结论也有相互矛盾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通常并无法证明结论,只能为结论的成立提供支持。

你有没有陷入过这5种逻辑陷阱?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在面对各种繁杂的信息和观点时真的就是一味地全盘接受、囫囵吞枣。但是,多数人又似乎没能做到有逻辑地、理智地思考并作出判断。其实,这是由于我们在思考时常常陷入一些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逻辑误区:

1. “这个现象有替代解释吗?”

在被告知了一个现象,或者得知一句断言之后,只要不是完全不经思考就把它当作事实,我们就会想寻找原因——为什么是你说这样呢?而此时持论者只要能够提供一个看起来能够说通,或者貌似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们就会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

比如,一个朋友在你感冒时向你力荐一款感冒药,他的理由是:“上次我感冒特别严重,吃了它就好转了。”他的话听起来没毛病,似乎的确是吃了这个药让他的感冒好转了。但其实,像类似普通感冒这样的疾病,在最严重的阶段之后,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稍微好转,至少会回到病情的“平均水平”。这在统计学上被称作“趋均数回归”。虽然不排除这位朋友的好转真的是归功于药效的可能性,但后面这种情况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

其实,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就连在科学研究里,一个结果也往往会有除了中心结论以外的至少另一种替代解释。通常情况下,替代解释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更加深度的思考和分析。而有时,也或许是因为断言者已经提供了一种能够很好地自圆其说的解释,人们就不会想到,或者放弃问自己一句——这个现象还有别的可能的解释吗?

2. 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专家说,多吃燕窝让人皮肤更好”,“专家证明,学心理学的人更聪明”,“专家说……”诸如此类的断言,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但,这里面可能包含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那就是把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混淆了。通常,如果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燕窝和皮肤好坏,那么可能需要在一群人中挑出一组吃燕窝的和不吃燕窝的,然后对他们的皮肤质量进行一个评估。如果吃燕窝组平均皮肤质量高于不吃燕窝组,那么可以总结:燕窝和皮肤好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但,我们能够因此总结因为吃燕窝,所以皮肤好吗?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两组人之间除了吃不吃燕窝这一变量有差异,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变量上的差异,这些变量可能与吃燕窝相关。比如,爱吃燕窝的人也许本来就更爱美,更注重皮肤的保养,于是他们也会做很多其他事情来保养皮肤,比如吃水果、护肤、早睡早起等等。那么,可能是这些他们其他的某一个共同点让他们皮肤比另一组人好,也可能是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而想要证明因果关系,就必须排除掉所有的隐含变量。

有很多我们可能意想不到的事之间都存在着相关关系,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与海盗减少。但是,你会说全球变暖是因为海盗变少了么?

3. 其他常见的思考谬误

a. 诉诸人身谬误: 因为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兴趣爱好或者过往经历而攻击Ta的观点。比如,“那个科学家被证实过曾经虐待动物,所以他说的肯定是假的。”但其实,持论者的个人品质与其论证的质量并无关系。

b. 因人纳言谬误:对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对Ta观点和论证的评价上。比如:“我爱豆这么好,他说得肯定都是对的。”

c. 诉诸公众谬误:“共识”,“大多数人”这样的字眼也常常出现在断言和论证中。但其实,认为多数人支持或者相信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假设。这就像一个谣言可以被广泛传播,并让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但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的。

那么,该如何训练自己成为更理智的思考者呢?

首先,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提问。当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观点时,很容易就会被持论者的思路所影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时,作为读者和听众,最好的保持专注和理智的方法就是不断对内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下了这个定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来源是什么?证据本身可靠吗?

除了不断提问之外,还需要学着质疑“想当然”的假设。我们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大都不会费力气思考,也鲜少存疑。比如,晚上应该睡够8小时,女生比男生更多愁善感,一天要喝X升水……但这些想当然被当作事实已久的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的。从这些”想当然“已久的假设开始申思,能帮助我们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理性思考的习惯。

此外,在练习理性思考之前,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目前思维逻辑上的误区和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在打开一篇文章以前就已经带着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偏见了,我们甚至还会带着偏见去寻找断言。

比如,一个人有着迫切的想要减肥的愿望,Ta看上了一款瘦身食谱,于是在网上开始搜罗关于这个食谱的反馈和意见。如果这个人心里已经对这个食谱抱有很高的期待,跃跃欲试,那么Ta可能在查资料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更关注那些正面的信息或观点,而刻意忽略、或是更挑剔地看待那些负面的观点。而为了帮助自己避免在做决策时被这样的偏见和误区影响,并理智地分析现有的信息和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先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认知偏差的存在。

今天的音频内容听起来不难,但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和思考是很难的,希望未来你在听到他人或自己论证某些问题时,能够跳脱出来想一想,有没有出现逻辑上的陷阱?希望你能不被任何“权威”或者“主流”的声音裹挟,永远自己判断,因为只有你能对你的生活负责,也只有你为你的生活承担后果。要记得,没有人值得你交付出自我判断的权利。

今日电影推荐:《迷雾》2007年美国上映,豆瓣评分7.8 结局反转且震撼人心

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肖申克的救赎》






10月18日读书心得

《爱的奉献》讲述了乔·拉雷是个浑身洋溢着绘画艺术天才的小伙子,而德利亚·卡鲁塞斯则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他们志趣相投,一见钟情。他们各自在名家的门下学画画和学钢琴。可是不久,他们就没钱付学费了。为了对方,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并且编造了美丽的谎言,来相互隐瞒,最后由于德拉的手被烫伤而真相大白。

《供应家具的房间》小说叙写一个不知姓名的年轻人来到纽约城,到处寻找离家出走的情人—一位左眉长有黑痣的秀丽的演唱女郎,但他费尽心机,都没有得到下落。当他拖着长期奔波而疲惫不堪的身体落宿于贫民区一家公寓的房间,忽然闻到一种熟悉的木犀花浓郁的芳香,而这种香味,是只有他所要寻找的女孩子身上才可能发出来的,因而断定她曾住过这一房间。不料在打听中,女房东却再三推说访客中从来就没有住过这样一位姑娘,于是年轻人带着绝望悄悄关严窗户,打开煤气躺在床上自杀了。读者最后才从女房东跟邻居的闲聊中得知,那左眉长了一颗黑痣的女孩子,一星期前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开煤气自杀的。

在《爱的奉献》与《供应家具的房间》里,两篇故事均有意外的结局。然而,两种结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带泪的微笑”,夫妻俩敢于牺牲自己的艺术,给对方带来勇气和希望,痛楚给情感和爱带来了“微笑”。而后者却不同,读者为这对情侣的悲剧而洒泪,泪水里饱含着一种对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以及对那种无情冷漠的“金钱”社会的痛斥。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欧亨利写作风格与思想性上的变异

我们知道,欧亨利的作品常以完美得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结尾,以及“带着幽默的讽刺”而闻名于世。在他所撰写的250余篇短篇小说中,大部分都能赢得读者“含泪的微笑”。但是19 04年10月14日,就在其写作生涯的高峰期,欧·亨利在纽约《世界报》周日版上发表了《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以下简称《房间》),其创作风格从此开始了变异。

在《房间》中,欧·亨利通常所具有的幽默和机智都消失了,剩下的是深深的悲伤和强烈的讽刺。这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五个月来四处寻找其爱人未果,最终在极度的绝望和疲劳中,在一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开煤气自杀了。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所寻找的爱人就在一个星期前,也以同一方式在同一房间里自杀了。

正如别的许多故事一样,这部作品也被欧·亨利用来“谈论4 0()万普通人,而忽视那4 0()个上流人物”。它使用了“欧·亨利手法”所常用的白描语言和杠铃结构,生动地展现了西方社会中以那位年轻人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的悲惨命运,和以女房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贪婪、冷酷无情的本性。

一、

小说开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忙碌而又令人心酸的场景:在纽约下西区的一片破败的红砖楼里“一大帮房客们”因为生活所迫“永不停步,来去匆匆”,“处处无家,处处为家”。他们“不但居无定所,而且心绪、思想无定”。这一群匆匆的过客就组成了下层社会。文中的年轻人属于其中一员,就连一直未正式出场的瓦什纳小姐—年轻人寻找了五个月的心上人—在离家出走后也是在此徘徊。

在离家出走后也是在此徘徊。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下层社会人们的“暂时的家”里面的样子吧。文中的年轻人为我们敲开了第十二栋红砖房的门。在此,欧·亨利进行了一番典型的背景描述:这是一栋黑暗,潮湿的房子。楼梯上铺着地毯,但是已经“面目全非”,踩上去“没一点声音”,它“在有股臭味,不见阳光的空气里腐烂,变成青苔地衣似的东西”。在楼梯每个拐弯处的墙上都有空着的壁完,也许里面曾摆过花草和神像,但都“禁不住又脏又臭的空气熏”,或是“大小魔鬼趁屋子里黑,把它们拖进了罪恶的深渊”。房间里的地席“通里避遏”;“壁炉上放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墙上有一些“想见阳光,想呼吸新鲜空气”的“小囚徒”留下的手指印,还有“一大块污渍”;穿衣镜上“横着歪歪扭扭刻了个名字”;床上的弹簧一个个冒出来,“活像只死于恶性痉挛的大怪物”;壁炉上的大理石“被敲掉了一大块”;“地板上的每块木板各有各的伤痛”;’·…这些景象、意象,简约而含蓄,构成了一个魔幻世界的象征体,构成了欧·亨利式的“地狱”。

在“地狱”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在淫荡地吃吃笑,有人在不绝口地骂,有人在骨碌碌掷骸子,有人在哼催眠曲,有人抽抽噎噎哭”,还有人为求生计在练习五弦琴;另外还有“乒乒乓乓的门响”,火车声“后围墙上的猫嚎”……这都是居住在红砖房里的下层社会人们的呐喊。他们不满于现状,却又不得不陷于现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他们或许只能以死来结束一切,从而获得解脱和幸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文中的两位年轻人最终都选择自杀的原因。

二、

在《房间》中欧·亨利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描写了两位年轻人的经历。“暗”线所写的是一位名叫埃勒威兹·瓦什纳的年轻姑娘,她能“登台演唱,是个漂亮姑娘,中等个子,身材苗条,头发深金黄色,左眼皮附近有颗黑痣”,喜欢用木犀草香。她已经离家出走五个月了,原因不得而知,这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许她是和男友闹别扭;也许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来登台表演;也许是和家里闹翻了……种种可能都存在。不过有一点我们能够确定:她离家之后一直未与亲友联系,而且生活得一定很苦闷,所以她最终才会走上绝路。这样一位年轻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姑娘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放弃生命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条线索来看。

“明”线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男性。我们无从知道他的姓名和历史,只知他是瓦什纳小姐的男友,为了寻找她已经花了五个月走遍了城市中各个她可能出现的角落,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来到了下西区的第十二栋红砖房前。此时的他早已在心理和生理上疲惫不堪了。在他进人三楼的后房后,阴暗潮湿、散发着臭气的楼道,破烂的房间,嘈杂的环境更加重了他内心的伤痛。不过这还不足以使得他绝望,因为这时他的心中还存着一线希望,那就是他的爱人。“他真心爱她,在千方百计找她。他相信自离家出走之后,她一定还在这座被水环抱的大城市的某个地方,只不过这座城市像一大片永无安稳之日的流沙,其中的沙粒不停地翻动,今天浮在表面的,明天又埋进泥土里。”可是就在此时,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出现了浓郁的木犀草香。这股香味“像是一阵风送来的—,直扑鼻孔,他闻得十分真切,就好比见到有血有肉的来客,错不了”。这经久不息的木犀草香就像一阵东风,让他心中的那线希望就像星星之火一般有了燎原之势。他满心希望,肯定“她住过这房间”。他“像猎狗嗅到什么气味般满房间乱窜”,“找遍每一条缝隙,每一个角落”。他能感到`她就在身边,在心头,在上空,在围着他转,在依偎着他,在搂着他,在追寻他,在冥冥中呼唤他”。他用尽他生命中仅存的最后一点气力去感受她,去寻找她,去期待她。“他把整个房间一寸一寸搜遍了”,“却没见留下痕迹”。他仍未绝望,他“想到了女房东”。“他极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向女房东打听曾在这间房住过的人。他是多么希望能从女房东嘴里听到瓦什纳的名字,或有关她相貌特征的描述啊!可是女房东再一次令他失望了。他“有气无力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木犀草的香味已经消失”,就好像他的爱人在这座城市的某处消失了。这一切就像最后一根稻草,把他彻底压垮。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勇气去找,去想了。“他走到床边,把床单撕成了破布条,然后用小刀把破布条牢牢塞进门缝里和窗缝里,一条缝没漏,做得万无一失后,他灭了灯,然后把煤气开足,往床上一躺,什么也不想。”年轻人就这样带着一身的疲惫和绝望平静地“走了”,只有死才能让他不再奔波,不再担忧,不再受伤,不再痛苦。也只有死才能让他见到他日思夜想的心上人。

可以说,导致年轻人之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那股木犀花香。但是他真的闻到了吗?或者只是他的想象?在故事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杠铃”的“横杠”里,欧·亨利为我们揭示了谜底。

三、

情节的带引过程,就是杠铃结构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的过程,就是杠铃上的“横杠”。杠铃的两头分别叙诉了两位年轻人的悲惨经历,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就是房东拍迪太太。拍迪太太是《房间》中资产阶级的代表。对于她,欧·亨利丝毫没有手下留情。在他的描写中,女房东拍迪太太像“一条害虫,蛀光了果仁,已经吃饱了撑着,可还巴望有什么可吃的进到空果壳里来”。她说话时,“声音是从喉管里发出的,而且喉管上似乎长了层苔”。她就像她用来出租的房子一样,心是“黑糊糊的”,已经腐烂发臭了。她和她的伙伴们聚会闲聊的地下室就像充满魔鬼的地狱,连“虫子也不会死”。她们为了“过日子”,狠命地剥削房客,向房客隐瞒真相。即使是面对房客的死亡也面不改色,因为那只不过是给她们增添了闲聊时的谈资。拍迪太太一再回答那位年轻人,她那从未来过像瓦什纳小姐那样的房客,使得年轻人至死都未得到他心上人的消息。而事实上,在文章的最后,当她与麦库尔太太闲聊时,她们说出了真相。“上个星期,也是这日子,”“那漂亮妞想不到要开煤气自杀。”“她也算得上个标致人儿,就可惜左眼皮上长坏了颗痣。”虽然无论拍迪太太说不说出真相,年轻人的命运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但这正体现了她,以及以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冷酷、残忍和贪婪。可以想象,当她们发现年轻人也自杀后一定也会“处变不惊”的。

左眼皮上长了颗痣和木犀草香都是瓦什纳小姐的特征。像他所有的作品一样,欧·亨利在最后才揭示谜底,告诉我们瓦什纳小姐确实在那间三楼后房住过,那么年轻人就很可能真的闻到了木犀草香。而这或许就是最残酷的,因为它让年轻人希望,而后又很快地失望,最后绝望。这股木犀草香就像在冥冥中牵引着年轻人去找到他的爱人。让他们借助死亡相聚。

这种“夕E亡”或许也可以看做是他们的一种“胜利”,一种对这个“冷酷”的社会的挑战和讽刺。

四、

欧·亨利主张创作要“简单,明白和不加修饰”。鲁迅也曾指出,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件这篇小说堪称典范。它简洁到还不到2 200字,却能涵纳生动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既歌颂了两个年轻人纯洁、高尚的爱情,又揭露了西方社会中下层社会和上流社会的对立和矛盾,让人读后内心猛受震荡而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欧·亨利创作风格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受。然而,在欧·亨利的小说中,这却是一篇很有独特性的作品,艺术手法有别于其他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它是欧·亨利创作风格的变异。在这里,欧·亨利固有的俏皮、风趣和逗乐都不见了,有的只是严肃的文字、感伤的情调、沉郁的氛围、强烈的讽刺,表现了欧·亨利小说中鲜见的一种悲枪的风格。

这都是为了映衬人物、烘托主题。这种变异,也是发自“欧·亨利手法”同中见异的变奏,从而从欧·亨利小说中脱颖而出,使欧·亨利的创作风格更加奇特,更加典型。正因为如此,《房间》一文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列为欧·亨利最佳短篇小说之一。他的这一写作风格在其后的作品,如《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里都有所发展。

《华而不实》——欧亨利笔下人性的另外一面

欧·亨利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风趣幽默、构思精巧,生动描写了美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讴歌人性之美是欧·亨利文学创作的主流,《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颂扬了纯真的爱情,《最后一片藤叶》赞美了真挚的友谊,《感恩节的两位绅士》表现了可贵的信义,《西部之声》塑造了纯净天然的人物品格,《浪子回头》表达了向善的追求,这些人性之花在“含泪的微笑”中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礼赞与向往,使生活在“以金钱为主宰的”污浊空气中的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小人物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但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也清醒地看到,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美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广大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生存危机感强烈,加之现代工业社会对人性压抑、扭曲,使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追求、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小人物灵魂受到腐蚀,羡慕资产阶级虚浮享乐而失去纯真的本性,如小说《黄雀在后》里的骗子杰夫·彼得斯等;而另一方面,在无情批判和揭露上层社会剥削阶级骄奢淫逸、贪婪凶残、唯利是图、冷漠无情种种违反人性的丑恶的同时,作者也刻画了上流社会中有着人性闪光点的人物,如《公主与美洲狮》中的牛王国公主约瑟法·奥康奈等。

小说《华而不实》主要讲述了装作富有的钱德勒在从七十个沉闷的晚上攫取一个愉快的晚上,偶遇装作贫穷的在冰雪上摔跤扭伤脚踝的玛丽安小姐,邀请其一起共进晚餐的故事。小说表现出有钱阶层对理想爱情向往的同时,主要勾勒了在资本主义都市奢侈糜烂生活熏陶下的小人物因羡慕纸醉金迷的生活,从而在虚构的幻境中自我陶醉的虚荣与浮华,最终葬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好姻缘。

一、人性的虚荣

休谟曾说:“人们往往并无任何利害关系,而纯粹是因为虚荣,就堆造一大批离奇事件,那些离奇事有的是他们头脑中的虚构,有的即使是真实,至少也与他们没有任何联系。他们丰富的想象供给了他们一大批的惊险事迹;而当他们没有那种编造的才能的时候,他们就冒用别人的事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小说《华而不实》中男主人公钱德勒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强烈虚荣心的人物。他在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每周只拿少得可怜的十八块钱的低薪。尽管他有艺术眼光,认为“建筑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并且也看出“钢筋水泥的弗拉特艾荣大厦的设计要比米兰大教堂的差劲”,但他却没有将主要的精力与热情花在充分发挥其建筑艺术的才华上,而是醉心于挖空心思用六十九个吃穿简陋寒碜的日子来购买“夜夜元宵的大城市”中一个奢侈浮华的夜晚,在绚丽辉煌、灯红酒绿的百老汇扮作“几个小时富裕的有闲阶级”,在别人欣羡的目光中,在自己虚构的臆想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周而复始,虚度年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开篇生动刻画了男主角在第七十个晚上“华而不实”的行为表现:在“过道上隔成的卧室里”使劲地熨烫他那件唯一的象征着百万富翁的晚礼服;当他在衣着上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体面潇洒的时候,还不忘在表情上模仿典型纽约公子哥“略带厌烦”的样子!这种肤浅浮华的心态,描绘得轻松活泼,却又讽刺得入木三分。也就是这一晚,满心虚荣的钱德勒在繁华的街头邂逅富家小姐玛丽安,在小姐摔跤这一情景中展示了来自底层社会小人物所固有的人性的美德。见小姐摔倒在人行道上,他先是得体地扶她起来,关切地询问是否疼得厉害,并主动提出帮助,雇车送她,表现了他的善良与体贴;看到小姐娴雅的美和有教养的谈吐和态度,对其产生好感的他尽管手头并不宽裕,仅有十块钱,但仍坦率热情而不失礼貌地邀请她一起吃晚饭,这一举动固然是为了使“短暂的豪兴”“加倍有劲”,但更多的是希望给姑娘留下“意想不到的经历”,反映出他对人的真诚、尊重与友善;也正是这些闪光的人性,使他赢得了小姐的青睐与爱慕!然而所有这些人性的闪光点在到达餐厅后很快就被“华而不实”所淹没。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贫寒装富的钱德勒在富有装穷的玛丽安小姐面前开始夸夸其谈,大肆炫耀,把自己假想成家产万贯的富豪,整日流连于“俱乐部、茶会、高尔夫球、骑马、狩猎、交谊舞、国外旅游”等,话语之间无不流露出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羡慕、渴望与向往,在虚构的幻想中自我陶醉,忘乎所以,乃至当玛丽安小姐已经表现出不屑与鄙视的时候,他依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竟然还高嚷着“我们这种闲人是世界上工作得最辛苦的人了”。直到与小姐告别还不忘提起晚上还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桥牌戏。整个晚餐钱德勒就如同舞台剧里的小丑,尽情表演,滑稽可笑之至,讽刺意味淋漓尽致。即使最后回到家中他明明知道因为自己的胡吹乱扯而错失了一位了不起的姑娘玛丽安,他也不后悔,死要面子,“去它的!我讲的话总得与我的衣服相称呀”。正是这种近乎病态的虚荣与浮华最终断送了原本属于他的美好姻缘。

休谟认为:“骄傲或自夸虽然有时对别人是不愉快的,可是对自己却永远是愉快的;正如在另一方面,谦逊虽然使一切观察到它的人感到快乐,可是它在富有谦逊的人心中往往产生一种不快。”小说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细致地刻画了钱德勒对一夜风光内心充满了愉悦感,而且这种感觉是“终古常新”,与第一次一样“强烈、激动和新鲜”,尽管短暂,但却犹如一缕阳光,给他沉闷、单调、灰暗的生活带来一丝温暖与快乐,成为他“幸福的源泉”,让他可以在短暂的人间天堂忘却所有现实生活的烦恼与忧愁,求得片刻的精神享受。面对美丽的玛丽安小姐,在餐桌上他扮演着上流社会富家子弟的角色,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尽情表演,从胡吹乱侃,信口开河中“榨取最大限度的乐趣”、自信与满足。欧·亨利本身来自社会底层,了解小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他们的命运深为关切。在那个等级分明、金钱主宰一切、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钱德勒,只能通过不切实际地幻想上流社会的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梦想中窃取些许令人心酸的幸福,对此,作者的笔触是讽刺的,但更多的却是对小人物悲惨的生存状态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清醒地认识到,危害钱德勒的虚荣心不是他所独有的,而是渗透在当时整个美国社会中的,是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整个社会的毒害与侵蚀。

二、人性的光芒

尽管小说嘲讽了下层小人物钱德勒的虚荣心,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钱德勒善良真诚友善的本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中来自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玛丽安身上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她为了摆脱空虚无聊的生活,把自己打扮成自食其力的小职员,到底层社会寻求理想纯真的爱情。小说描写玛丽安小姐穿着非常朴素,“像是一般女店员的打扮”,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但是“眼光又愉快又和善”,“有一种娴雅的美”,外表的美折射出心灵的美,而且谈吐和态度有教养;当她摔跤偶遇钱德勒的时候,钱德勒身上所表现出的乐于助人与坦诚友善的品德、体贴与尊重劳苦人民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她,对钱德勒的爱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是疯狂的曼哈顿,繁华的百老汇在钱德勒身上激起连“天使”都抵挡不了的虚荣心,使他在胡吹瞎扯的雾网中迷失自我,让玛丽安小姐大失所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小说结尾处,回到家中的玛丽安向她姐姐和盘托出她向往美好爱情的心迹,其高贵纯真的心灵表露无遗,实在、朴素、诚恳,在醉生梦死浮华虚荣的资本主义社会放射出真善美的异彩,让人感动至深,钦佩之至!

虚荣是人性的弱点,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思想是滋生虚荣的肥沃土壤。钱德勒的虚荣不仅仅是他个人独特的性格,更是那个腐朽堕落社会的必然产物。小说讽刺了小人物的虚荣,更无情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大都市中弥漫的对浮华和骄奢盲目推崇的畸形现象;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在含泪的微笑中,刻画了一位闪烁着人性光芒的追求美好爱情的富家小姐,给作品披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掩卷深思之余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感动!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52天,今日小理论是:批判性思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76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53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98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4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30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4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5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6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10评论 1 29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01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7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47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1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1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3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3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