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的个人感觉是,集中注意力越来越难了。曾经,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长时间地坚持一个习惯。而现在,让我坚持一个小时不走神地读书都变得很困难。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这种变化从几年前就开始显露,逐渐恶化,到了这两年才变得极为严峻。最初的显著变化是有一两年我经历了一些难以接受的事情,长时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精力的涣散影响很大。就像是一根皮筋,撑久了就会失去弹性;注意力也是这样,长期被悲伤占据,就会很难拔出来以高度的专注力去做事情。很多朋友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失恋时候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会分神去伤心,去想念前任。久了之后,分神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专注的能力就变差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应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分神了。微博、微信,或者淘宝,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拿出来刷一下。这样,时间变得碎片化,集中精力的时段就容易被打断。何况,对朋友圈的依赖、年长后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更加焦躁,而这也是专注力的敌人。
我意识到这对于我的学习、生活和个人提高都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开始“寻医问药”。很多教授方法的文章不外乎强调两点:第一是动机,不能专注学东西就是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第二是保持专注的技巧,例如使用番茄工作法。对于一个拖延症患者来说,第一点就是使用“死线”大法,一切拖到截止日期之前,生产效率立刻直线上升;第二个办法我也尝试过,这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严格地执行能让拖延症好起来,却并没有针对注意力涣散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论。
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深度工作法》。作者Cal Newport是我很早就开始关注的博主。曾经在他分享工作习惯的博客(http://calnewport.com/blog/page/2/)上学习到了很多小技巧,例如使用邮件来做工作备忘录。没想到,他的新书很快就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英文版都备受好评,可见他确实清晰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深度工作”(deep work),其实这个我们也并不陌生,就是“高强度的工作”,或者用他的话说,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个方法很适合知识工作者,例如学生、教授、研究员、记者等等。本书的前半段花了很多篇幅论证深度工作会给知识工作者带来怎样的好处,能够不断推高认知能力,创造独特的价值,提高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后半段介绍了一些适用于个人的策略。这是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一个理论之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策略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情况。
怎样保持自己在一个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有几个策略可供选择:
1. 修道士方法:减少甚至取消一切社交和外部联系,保证自己无干扰的工作。
2. 双重模式方法:安排一段时间的独自工作,一段时间专注于社交。很好的例子就是荣格的工作方法,在一个月内,一段时间用于门诊、参加学术会议,另一段时间(一两个星期)用于思考和写作。或者像比尔盖茨一样,一年中花一两个星期隐居,专门用于思考和写作。
3. 节奏法:每天固定一段时间无干扰工作,例如上班前花两个小时写在职博士论文。
4. 新闻记者工作法:随时随地有时间就进行专注工作。这是一种高阶方法,新手勿用。
这些方法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很多文章都推荐过了?在卡尔的论证中,很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指出深度工作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缺乏专注力的人来说,要得到深度工作的能力,除了通过练习别无他法。它不是一种商品,你无法用金钱购买、立刻得到并使用它,而是一种属于你自己的纪念物,你必须亲自制作、打磨,让它成为你独一无二的所有。一种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意味着耐心、等待、克服欲望的艰难;意味着要接受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意味着在每一个小小的、想要刷手机的念头前面,不能退让;意味着每一次你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要再集中精神。我认为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战场在每一个无聊或者认知挑战的苗头当中( the slightest hint of boredom or cognitive challenge),守住了这每一个苗头,就守住了自己的注意力的城堡。万一溃败了怎么办?没关系,再把它夺回来;无论怎样周而复始,不能放弃对它的掌控,直到它变得固若金汤。
在“术”的层面上,卡尔提供了一些方法,例如把工作仪式化,选择同样的地点、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用一杯咖啡或者一次散步来放松或者增加思考的活力。知识工作者大约都会有体会,散步或者洗澡等体力活动的时候是思维极其活跃的时候,这时候可以用来做深度思考,想一些重要的工作问题。可是,这种时候想问题也容易走神,想着想着就进行不下去了怎么办?卡尔提供了一个保持深度思考的结构方法:首先,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变量。其次,把这些内容存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中。比如,思考一章节的大纲,相关变量就是你想要在这一章节中表达的要点。再次,明确地定义你要解决的下一步问题。就章节大纲而言,下一步问题就是"这个章节应该怎么开头?"接下来,要通过清楚回顾这个答案来巩固思考的所得。比如可以把这个过程重新来一遍。用这种结构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持思维的深度,防止卡壳。
要保持深度工作,就要变成不那么容易被找到的人,这涉及到邮件使用习惯。作者不是教我们恶意拖延回复,而是告诫我们不要花太多时间,特别是打破自己工作节奏的办法,来回复邮件。他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应对别人邮件中的请求,最重要的是,避免无意义的邮件来回,要言之有物、清楚明白,告知自己所有可能的时间,让对方挑选安排,用一步就可以确认约会;告知对方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完什么事情;表达自己的意愿并留给对方选择行动的余地。这种邮件习惯可以节省时间,迅速敲定需要行动的内容。对于那些模糊不清、无法判断自己需要做什么的邮件,则不需理会。要知道,清楚地表明意愿、明确需要收件人做的事情,引起收件人的兴趣,是发件人的职责。至于具体如何回复邮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原书。
本书的结论部分有段话很打动我,
“深度生活当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它要求艰苦的工作、奋力地挑战自己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迅速交换的邮件信息和社交姿态,这些肤浅的忙碌是令人舒适的,而深度生活要求你抛弃这些东西。同时,任何尽自己所能创造最好事物的努力,都会带来一种不安,因为这强迫你面对一种可能:你所能做到的最好,还没有那么好。”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放弃这些舒适,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我们将会收获丰饶而充满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