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苇以航的行旅,一个人的心灵便是这逆旅中的行舟。在激流潜藏,暗礁丛生的行进中,想要不卷进漩涡,堕于深渊,又能赏尽两岸人生风光,就要让心灵这叶行舟不负赘无用的事物。
苏格拉底在逛完集市后感慨:“此行我最大收获是: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世界充满繁华与未知,可是在这繁华与未知中,只有极少数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最不缺的是我们不需要的,关键的是要将不必要的东西随时从灵魂中剔除。
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卡夫卡说:“大多数人被人为的生活忧虑和不必要的艰苦劳作所控制,而不能采摘生活中的美果。”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人周旋于觥筹交错的虚假情谊、纷繁低质量的碎片文化与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物欲,而这些无用的东西,并不能真的增加我们的获得感,却能让我们只剩下一颗疲惫索然的心。有关压力过大的心理疾病、过劳死、自杀成为这个时代的人独有的悲剧标签。
为心灵减掉无用的负担已是刻不容缓的人类课题。
为心灵减去无用的负担,才能融进生活本身,获得清明爽朗的心境。佛家“断舍离”的智慧,其实也就是割舍无用东西的人生哲学,只有将人生中无益于清修的贪嗔痴念一并剔除,才能清静地参禅,才能追求“何处惹尘埃”的精神境界。
一颗没有累赘的心,正如刘禹锡的陋室一般,有素琴金经,鸿儒谈笑,却“无丝竹之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最完美的房间当如此,有用的东西样样俱全,无用的东西一件没有住在这种房间里,岂不快哉?人心亦是如此,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越轻盈的心,越能平和而强大。
为心灵减重,才能精于所需的人生事业。亦舒说:“一个人做两件事,往往两件都做不好。”
最需要需要简洁的心态莫过于创作者了,绝不能一心多用。画家徐冬冬在自己的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后,没有选择移民海外取得更高的名利,而是选择隐逸于北京近郊,远离俗物凡尘,在这个过程中,徐冬冬真正做到了摒弃浮躁的负担,全身心的在紫禁城内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才能潜心探索中国艺术的内在自然,进而创作了《四季》这样包容万物的作品,为中国艺术史做出卓越贡献。
反观如今畸形的创作生态,太多创作者心心念念着迎合市场,博取受众,增添噱头,一边想着怎么让作品拥有爆点,又怎们能专注一心打磨出优秀的作品呢?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该反思,自己的心里是不是装了太多不需要的欲望,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专心致志。心灵越轻盈,才能更快地提高自我的硬实力。
人生苦短,如果一直将心灵装满繁冗的欲望,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完成自己所需呢?享尽天年者本就廖若晨星,别对本来质朴而短暂的人生,索取太多无用的浮华。
为心灵减去无用的东西并非难事,不卷进无用的网络社交,不去攀比过多的虚荣皮囊,不对不值得的人和事投入过多的情感。人生真正千金难换的,不过是卸掉重重枷锁和负累后的归真。
背负太多只能彳亍而行,轻舟方过万重山,卸去无用的负累,俯首便可看见“一叶轻舟莲波谳”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