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其他行业学习三年,该是学有所成了吧?可是,走在心理咨询师学习成长的路上,学习了三年的我,还只是一个小白,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白。说不勤奋吧,我觉得自己也够刻苦的了,不说头悬梁,锥刺骨,最起码也是起早贪黑的去学习。说是一个笨人吧,我当年也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然而在这条路上,我是越走越迷茫,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焦虑,直到我读到了韦志中老师的这本《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才觉得眼前一亮,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了,对未来的学习之路也充满了信心,而且心中满是兴奋与激动。觉得非得把自己的这份兴奋与激动分享给大家才会心安。
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与学院派的那些心理学教授相比,韦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人物,属于江湖派。谁能想到他曾经只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打工仔?谁又能够想到这个没有学历,没有文凭的初中生,多年后竟然能够在心理学界有如此丰硕的成果?传奇式的成长经历,让韦老师总结出了一套对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来说非常实用有效的成功之道。韦老师用拉家常式的语言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在前篇中,韦老师分别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规律—术、道、德、成长的方向—九阳心功、成长的误区—舍近求远、心理技术的三位一体—豆子、豆浆、豆浆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四字诀“助、搞、泡、做”说起。
例如,韦老师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之路需要经历术、道、德三个阶段。而术的阶段又分为三个层次。知其一:掌握技术的使用要领,操作指南。知其二:知晓技术的原理。知其三:对技术运用自如,灵活变化。心理咨询师经历了术的三个阶段后,就开始进入“道”这个更高层次的磨练了。所谓咨询师的得“道”,即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也就是说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没有理论的支撑,心理咨询师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所以咨询师需要把实用的准确的经验进行升华,进而纳入科学体系中,这样咨询师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所说的“德”,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即心理品格。还有社会品格以及自然品格。所有的大师都是自然品格很厉害的人。
韦志中老师提出心理咨询师的“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成长之路。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首先对“学”的环节做一个解读。
1.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该学什么理论?该看什么书?
虽说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是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也是多如牛毛。面对众多的流派和层出不穷的技术方法,非科班出身而又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该学什么理论?该看什么书?这却是最最困惑人心的。
首先应该看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的书籍。例如《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等。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读本《心理学与生活》或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都是很不错的经典读本。
其次,对于刚入门的学习者来说,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都要有所涉猎和了解。岳晓东博士曾经说过,精分是基础,人本是底色。所以对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等等各个流派的经典代表作品,都还要去认真的去学习。
在我们对众多流派和各个技术方法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再去具体的学习,这时候就有针对性的来精读一些理论书籍。例如:我是学校的一位心理健康老师,从我的工作需要出发,我需要在基础心理学中重点学习《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
在四大流派中我倾向于精神分析这一块。所以我会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书籍。尤其我选定的是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技术——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技术的学习,所以我重点阅读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些书籍和朱建军老师的关于意象对话的书籍。
[图片]
2.该参加什么样的培训机构和工作坊才会有更快更好的成长?
在你还没有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没有对上述第一点提到的那些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流派及技术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涉猎的时候,我认为最好不要参加心理咨询机构或是工作坊的培训学习。因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培训价格一般都是很昂贵的。在你没有对此有 任何了解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目的的时候去参加培训的话,我认为是一种资金的浪费。而当你对心理咨询的各大流派和各种技术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并且选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技术和流派之后,可以有目的的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例如我作为学校里的心理健康老师,为了胜任工作中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选定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技术和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的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并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学习。
当然参加机构培训,一定要看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极其专业性,一定要跟着最专业的老师去学习。如在沙盘游戏的学习领域比较专业的有申荷永老师。在团体辅导领域比较专业的有樊富珉老师,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比较专业的有彭凯平老师,在精神分析领域比较专业的有中德班等。另外学习心理学,参加培训课程不要多,但要精。
一个咨询师想要成长,提高思想觉悟,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多参加学术会议能够与学术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增长见解、鼓舞人心,短时间内倾听大量的学术报告,可以快速了解本领域及其接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知道大家在做什么,大家做到了什么程度,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与价值等。
3.如何让心理学本土化?
心理学作为在19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心理学在中国是停滞不前的。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好像学习的更多是国外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写
这些国外的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人,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要想更好地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我们必须要让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本土化,必须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学好心理咨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大汇聚。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主张中庸之道,他们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释家是佛家的别称,他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禁欲,佛家非常看重心性,讲究修行。
儒释道三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都重视人的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他们都追求和谐的思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之和是人伦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合,释家之和是众生之和,这三者之和为太和。经过长期的演化,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慢慢形成三教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像韦志中老师的《向孟子学习积极心理学》、《唐诗宋词中的积极心理学》、《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结合。所以我们在中国做心理咨询,必须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心理咨询本土化,这样才能解决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大众服务。
一代宗师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值得每一位心理咨询师认真学习的。因为阳明心学能解决现代中国人的诸多困惑和问题。
4.体验和督导一样都不能少。
有好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看了不少的理论书籍,也参加了不少的机构培训和工作坊。持续学习了很多年,仍然什么都不会,仍然有很多的困惑与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个人体验和督导。所谓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体验,指的是心理咨询从业者在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前或者心理咨询行业之后,自己要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的体验分为个体和小组体验。心理咨询师的体验,主要是围绕咨询师自我成长。心理咨询师体验的目的是成长,自己推进自身的发展,发现自己的盲区,解开自己的情结,能更快的了解自己,对自己职业的方向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心理咨询师的督导是学习者在有经验的督导者的指导下,帮助完成心理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经历督导,也是心理行业的同行们分享临床知识、澄清思路、提升技巧的学习过程,是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
心理咨询界有句话“你能走多远,你才能引领来访者走多远。”因此咨询师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重要的。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要通过体验和督导才能得以提高。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体验和督导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咨询师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主动的去体验,去寻求督导。
个体督导是心理咨询师成长最快的捷径。然而国内的督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我国心理督导的注册体系中,注册心理督导师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不能够满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具备督导能力的督导师相比于接受心理督导的专业人员来说,还是比较紧缺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除了可以进行个体督导,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寻求同伴的支持,最典型的同伴支持当属朋辈督导。所谓的朋辈督导就是同辈心理咨询师彼此之间的相互督导,属于团体督导形式的一种。朋辈督导就是通过同辈之间彼此支持,在专业技能上相互帮助,使彼此成为更有效和更有技能的助人者。朋辈督导不仅是一种专业学习,也是一种个人体验。他让我心理咨询师提升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同时也提升了自信和心理资本。
朋辈督导的形式可以是线上小组,也可以是地面小组。我们可以在线上小组和地面小组进行更多的心理体验和相互间的督导。
那么如何成立一个朋辈督导小组呢?
首先要确定朋辈督导的目的。这个朋辈督导小组是要讨论个案咨询案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一起学习某种技术,或是一起讨论咨询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或是在一起彼此相互支持等等。
其次要招募小组成员,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招募,都需要确定人员的数量,一般说来小组成员4到10人较好。
第三,在朋辈小组成立之前要说清楚小组的原则,比如说保密原则还需要确定小组中的规则。在小组中谁是活动的组织者,每个成员是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还是大家轮换角色?在小组会议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需要确定小组的角色,在会议中谁做案例展示,谁做协调角色?小组成员在参加会议时迟到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朋辈督导小组成员需要确定的规则。大家共同商议这个组的规则并共同遵守。
我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组织了地面学习小组,由于大家对小组规则的制定和遵守不够到位,小组带领者的监管作用不够,地面小组的学习也存在效率不高、开放度不够、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问题。
而我参加的另一个三人网络小组效率就很高,小组内相互信任,相互接纳,大家成长的非常好,都觉得收获了很多,也非常依恋和认可小组活动。这个小组活动就真真正正起到了朋辈督导的作用。
当然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位组员要有较好的接纳度。即使是这样,在小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有可能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而导致的,也可能是我们彼此情结的撞车。当我们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理性对待,这样才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接下来我对韦志中老师提出的心理咨询师的“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成长之路中的“做”的环节,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1.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做?
好多人在取得心理咨询师考级证书之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咨询。于是又参加了很多机构的培训学习,可还是觉得自己做不了咨询,那么到底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咨询呢?
我从韦志中老师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中得到的启示是,学了立刻就去做。也许有人会说,你都没有学好就急着去做,这不是害人吗?可是我要问你,不去做,你怎么知道学没学好呢?
我这里所说的学了立刻就去做,是从小事做起,不是让你一开始就去盲目的接个案。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心理咨询中的最基本的实操技术,倾听、真诚、共情、接纳、尊重等,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去练习。如:试着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接纳爱人跟我们不一样的观点,试着理解家里老人的心境,试着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不仅仅练习了技术,还优化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哪里用得着专门去找来访者做练习呢?当我们在生活中练就了这些扎实的基本功,在接个案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可以共情到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了。其实生活处处是道场,只要我们有一颗修行的心。
2.学中做,做中学,事上练。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要等到自己学好了再去做的话,可能永远都学不好。这就像护士班的学生。当老师给他示范了如何给病人扎针的要领和方法后,他不去亲自试着去做的话,那他永远都不会扎针。同样当他学会扎针之后,不去想方设法的研究怎样将针扎得更加好的话,那他的技术上也没有长进。
我在学习了意象对话初级班之后,回来就成立了地面小组,在小组内试着带小伙伴们做看房子,花与昆虫等起始意象,在心理课堂上也试着带孩子们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起始意象,这样慢慢的就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就要努力的去读书,去请教老师,这样学了立刻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学,自己慢慢的摸索着也就可以带领个人或是团体做咨询了。这样自然就进步的比较快一点。同样我在看了岳晓东老师在咨询中用的空椅子技术之后,觉得这个技术在哀伤辅导中很有效,于是就尝试着去给身边有需要的人去做,当做过几次后,我就大胆的在咨询中运用这个技术了。同样,在学习了房树人的绘画技术之后,我先是自己体验着去画画,去分析,然后去改画,接着给给身边的朋友、亲戚等去做,然后在心理课堂上和心理咨询中就可以熟练运用这个技术了。依我的经验,不论是学到什么新的心理技术还是新的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区。如果只是学习而不练习,相当于没有学。如果只是简单的练习,而没有去结合理论再深入去学习的话,也没有大的提高。所以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也有好多人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专门去学习,去成长。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就提倡“事上练”,他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去抽出时间修行,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我觉得在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在具体的事上来练出真本事。例如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的处处带着一颗觉察的心。例如今天我对孩子发火了,那么我对孩子发火的背后是什么?我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我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背后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带着这种反观,带着这种觉察,那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也是很快的。同样的,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很多理论的东西,技术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积极体验,跟生活跟工作很好的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将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图片]
3.抓住机遇主动找事做。
当我们刚刚开始走上咨询之路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来找我们,那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主动的找事去做。当然主动找事做的前提是自己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接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之后,感觉到自己可以接一些简单的个案咨询。但是这时候没有学生来找我怎么办呢?因此我在心里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什么是心理咨询,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的基本的原则等等。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是很快的。当我这样做了宣传之后,很快就有学生主动的来心理咨询室找我。当我能在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惑和烦恼的时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到心理咨询室找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当我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了团体辅导的一些技术之后,我去学校找领导,主动要求给九年级的同学做中考考前团体辅导,领导当然十分高兴。因为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那次考前团体辅导也做的比较成功,领导也比较满意。同样,当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一场体验式家长会和体验式班会的时候,在漫不经心的和班主任的谈话中,我就提到了可以给他们班级做体验式班会,或者给他们的家长做体验式家长会,班主任一般都愿意尝试去做,当他们看到效果的时候就会很高兴呀!所以好多时候我们还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主动的去找事做。通过以上的主动找事做,我们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慢慢的认可了我的工作和能力。我觉得这也是阳明先生的所说“事上练”。
4.在做中提高服务意识,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
在我刚刚接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我认为心理咨询室里咨询是最重要的工作。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具体工作之后,我的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重心由医疗式的个体咨询模式逐渐转向教育式的团体辅导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同时由面向学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向面向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的服务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是教育模式,所以我们以面对大多数正常孩子的预防教育为主,
同时对个别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通过教师和家长群体来影响孩子。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必须要给教师群体和家长群体提供一定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学校如此,我觉得社区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作为心理咨询师,要想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就必须重视心理学的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志愿者的身份,多做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这也是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