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考公热如火如荼,数百万考公大军蓄势待发,考公上岸成为毕业大学生、社会暂无就业人员的优先选项,也似乎成为这个时代的某种潮流,而公务员在日常相亲、社会交往过程中又往往被盲目赋予了某些特殊优势,这让近几年的考公热更为炙热。
借着各省公务员考试联考将近,作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的幸存者、体制内迷途小书童的我就来谈一谈考公过程中最高端的优势群体--博士,到底博士考公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考公上岸的性价比到底如何? 我将根据我自身了解的知识信息分享给大家,如有偏颇之处,欢迎交流。
经历过考公的大概都知道,在考公过程中博士学位是最具备优势的,无论什么专业类别和学术水平,只需要一张可爱的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自然有无数市县政府大门为你敞开,但是往往只能是事业编,通过简单的面试就可以进入体制内。
那么问题来了,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体制内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编制才是叫体制内?体制内分为四种人群,分别是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临聘。其中根据国家“逢进必考”的硬性原则,公务员、参公人员是必须经历考试的,博士也不例外。
事业编各市县往往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途径,直接面试,给予事业编编制岗位,也就是说,博士学位只需要经过面试就能进入体制内的,仅仅是事业编。
不过,对于博士来说,其实公务员笔试是相当EASY的,所以,事业编咱们可以略过了。因为,众所周知,能考公务员编制,就不要参公,能参公就不要事业编,更遑论临聘了。
这个差异不是体现在工资待遇,现在的四类人员基本待遇相同,很多有能力开辟外快的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反而具备更优势的途径去兼职创收。
这个差异体现在与政治待遇上,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如果不是为了实现某些政治抱负,仅仅是为了稳定就进入体制内?我觉得这是一种抱大腿吃闲饭的心态,是不足取的。
所谓政治待遇也就是说在选拔任用领导岗位时候,大多数岗位往往只面对公务员和参公开放,更高级别的领导岗位大多只能是公务员身份。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是一位博士要考公,肯定是会选择公务员身份,而不会偷个小懒去事业编。
回到博士考公这个话题。博士在体制内的优势是相当大的,几乎所有市县政府单位给博士的待遇都是副处级待遇,享受住房补贴,甚至直接分配住房(这个住房仅仅是具备使用权而非直接分房)、安排配偶工作、子女上学优待、一次性住房补贴等等。
所以,如果仅仅是从工作稳定、收入中等、相对轻松、政治前途这个角度来看,博士考公务员具备碾压性优势。
可是,我并不觉得博士考公具备很高性价比。
首先,普通高校博士并不享受更高待遇,政治前途相对并不明朗。我们将博士需要分为两种,名校博士和普通高校博士。名校博士毫无疑问可以走定向选调的途径,进入体制内直接解决副处职务和待遇。例如去年网上流传的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直接在陕西某县直接担任副县长的事例。那么另外一种普通高校博士,进入大多只是解决副处待遇,并不会享受领导职务。
要知道,仅仅是学术水平高专业知识强在很多时候,并不见得能处理好具体的社会事务。那么,历经将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获得了博士学位,仅仅到到体制内享受一般收入和稳定工作?然后日常辗转在繁琐零碎的事务性工作?这种并无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对于博士来说,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屈才。如果普通博士一开始并没有定领导职务级别,那么他仍然要和普通公务员一样,仅仅具备三年一提拔的可能性。
其次,博士专业不对口,岗位分配存在很大可能性的专业不匹配。要知道博士二十年苦读,在专业领域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但是很多博士的专业在体制内并没有匹配的岗位。
例如一个地质学方面的博士,即使分到了建设部门,做的事情研究生几乎都能完成。不得不承认,在体制内很多工作是具备相当大的可替代性的,也就是说,博士群体相对与体制工作除非是专家咨询这类专业技术岗,大多是大材小用。
最后,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在体制内待遇大多相同,甚至还有工作经验少的劣势。举个例子,我是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公考上岸,在相对自由时间里我考了在职博士,或许我比全日制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毕业,我24岁进入,35岁才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再同为博士水平情况下,我还具备了十年工作经验。这意味着,我完全具备晋升副处甚至处级干部的可能性。要知道,一个县的县委书记才处级干部,这才是真的可以为一方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
博士这个群体向来是我所倾慕佩服的,他们的智商高超、专业技术和学术知识深度广度都是我们常人所达不到的,他们完全可以在创造性领域或者学术教育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所以大多数博士并不具备太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个人还是觉得考公上岸是大材小用的盲目。
毕竟我已经接触到的博士先生,现在正在我办公室和我这个本科生做并无差异的工作内容,哦,他的工资大概每个月比我多几百块。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失妥当之处,敬请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