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种敏感的话题捎带出了一个颇有深意但似乎又不那么敏感的话题——“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说的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某个组织、机构,甚至个人,因为丧失了公信力,无论它(他)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
任何话语都是有语境的,而语境是一种特殊的“场”。每句话都像是一个磁场里的小指针,它指向什么方向,不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磁场。
我们都听说过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将一种现实“扭曲”为新的现实。
在传播和沟通中,同样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话语转换力场”的东西。
一句话,一个通报或一段广告的意义和效果,显然不是由发布者决定的。只有最笨又最自以为是的人,才会相信自己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
在初中数学课上老师就告诉我们,将一个常数代入到一个函数式,最终的“得数”取决于这个函数式。你将10000代入某个函数式中,得数是零或负也是很正常的。
撒谎者(尤其低级的撒谎者)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改变别人的判断和认知。但撒谎者常常“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忘了在他们与别人之间,横亘着“话语转换力场”,或者叫“话语函数式”。
所以,尽管撒谎者很努力地编织自以为得计的谎言,但其后果除了自我安慰之外,常常是更加惹怒他人。
在他人已有的认知模式没有改变之前,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纳入到原有的认知模式中,都是为原有的认知提供新的证据,固化原有的认知。
美国警察在执法时会对嫌犯说一遍“米兰达宣言”。事实上,在传播越来越从一点对多点模式转向多点对多点的互联网传播模式的今天,撒谎也面临着一种与米兰达宣言相通的“场”。这就是:
你有权保持沉默,因为你的沉默也是一种表态,而且可能是一种糟糕的表态。当你不得不说话时,在一个无形而巨大的法庭下,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将会对你不利。
很多企业在面临危机公关时之所以开口便错,越抹越黑,往往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这种“米兰达宣言”。
这样说,可能颇让说谎者感到绝望。
但出路还是有的。出路就是——重新定义你的身份(ID),刷新你的档案(Files)。
这显然不是一条很容易的出路。
成见一旦形成,你的身份和档案就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快捷方式”,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对你进行评判。
如果对自己既成的心智模式和表达模式没有足够强烈的断、舍、离的意识,并继之以“投名状”般的行动,你是无法以震撼的效果改变别人对你的认知模式和既有认知的。
美国新闻界流行一句话:“有三种谎言,一是谎言,二是拙劣的谎言,三是官方调查结果。”
发什么申明、通告并不重要,既重要又紧迫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申明和通告免于被自动归入这三种谎言之中。说白了,就是要以巨大的诚意和努力颠覆你已经固化在别人心中的身份认知,完成自己形象的救赎。
记得电视剧《手机》里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对话。
甲:“为什么我每次撒谎我老婆都能戳穿?有什么办法让她看不出来?”
乙:“我倒是知道有一个办法。”
甲异常兴奋地催促乙献计献策。
乙顿了顿,平静地说:“这个办法就是——不撒谎。”
甲的脸上交织着失望、诧异和无可奈何的表情。他显然认为这个办法实在不是办法。
但问题在于,除了这个办法,别无他法。
真正有用的道理往往又是最无用的。道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让人懂,而在于让人行,它不是提供信息(Information),而是让人脱胎换骨(Transformation)。而脱胎换骨实在太难了。通常的、毫无悬念的结果是:身陷塔西佗陷阱里徒劳地挣扎,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