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六年工龄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的不完全职场进阶计划(专业技能篇)》中提到了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的专业技能上,要怎么去提高和进步。但是在现在这个职场里,仅仅有丰富的专业技能是不足够的,需要配合相应的通用技能,才能让自己在所在公司不断得到职位的提升,最起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进步,让自己濒临淘汰。
通用技能篇
在这一篇,我想跟你谈谈我在这几年经历和学习的一些通用技能,以及我对自己在未来如何继续学习和应用这些技能的一些展望,希望对你有用。
管理技能
随着在公司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公司就会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不论是对工程项目的流程设计和管理,还是对项目执行人员的进度管理,都是我们提升在公司影响力的有效方式,而且通过这些管理技能的提升,自己相应的工作收益也会随之提升。我所在公司的CEO曾经说过,尽管工作年限也是一个指标,公司给予员工的薪资,主要是跟随员工影响力的大小而调整的。如果是同等工龄的员工,从事管理岗位的会比从事工程项目的员工多拿20%到30%的工资,因为相比技术过硬,但是偏居一隅独自作出贡献的工程师,管理岗位上的员工,因为接触公司更多的人员,在公司写作网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在公司的影响力会相对大一些。
除此之外,管理技能是一项非常有益的通用技能,它是可以在离开现有工作之后,迅速应用到下一份工作上的。本质上说,管理也是在解决问题,只是同工程上解决与算法、数学、代码等等问题不同,管理解决的是流程、进度、人力、知识等等问题。而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往往相对比较抽象,有时候甚至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需要足够的思考,改变旧有思路,甚至需要颠覆作为工程师一族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因为工程的目的,是把目标结果实现出来,但是因为作为个人贡献者的工程师,面对的是诸如代码、电路、数学等等非人类的元素,那么拥有一个线性或者机器思维,就能够有效完成工作和实现目标。但是作为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脾气,那么抱有原来线性和机器思维的工程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管理工作,而必须通过思维的转换,跳出原来的舒适区来实现。但是一旦跳出舒适区,完成管理知识的积累和管理方法的实践,充分利用好工程师善于学习的特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管理技能会扩散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宽度扩大,选择更多。
作为我个人来说,学习和实践管理方法是我现在非常想在公司做的事情。毕竟我在公司也工作了快六年,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也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和想法,那么新加入小组和共同做项目的同事,就是我练习管理方法的对象。正巧我所在的研究组需要做一个新项目,需要一名有经验的工程师带一带新加入小组的工程师,我就自告奋勇接手了这个项目。这短短的四个月里,我深刻体会到了项目管理工作和自己做项目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学习到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管理经验。
在这些经验中,我觉得最有效力的,就是情境领导了。这个理论的学习,是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课程上讲解的。最初听课的时候,我还对这些理论嗤之以鼻,觉得对自己没有意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这些理论非常重要而且有效。因为一旦进入管理者角色,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不同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员工同事,那么在采取管理方法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侧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员工随着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四个类型:
热情高涨的初学者D1:工作能力比较欠缺,但是有非常强的工作意愿
憧憬幻灭的学习者D2:工作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工作意愿因为工作挫折而降低
有能力但谨慎的执行者D3: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工作意愿会有波动
独立自主的完成者D4: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都非常高
通过对员工特点的分析和归类,我们在管理的时候就能选择相应的方法,来正确地对员工进行管理,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比如对于D1和D2类的员工,我们就要通过比较多的指导行为来管理;而对于D3和D4类的员工,我们就要通过比较多的支持行为来管理。
在我的经历中,我管理的项目的同事是刚刚进入研究小组的,所以他们的工作意愿很强,但是工作能力因为刚进入小组而显得比较欠缺。这样,我就需要对处于D1和D2阶段的这些同事,采取高指导的行为,并辅助以相应的支持行为。而具体做法,就是每天进行项目进展会议,通过会议了解项目成员是否有困难,如果有的话就要面对面进行协作和帮助,最后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励。而我也需要具体了解每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甚至需要具体到代码,这样我就能给予具体的指导行为。最终,我们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获得了管理层的赞许。
管理是一个技术人在积累技术之后,奋斗的下一阶段。我也会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实践,吸收更多的管理经验,拓展自己的管理水平,让我的职业生涯可能性更多。
演讲/写作技能
我在《我的巴基斯坦同事(上)》这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我的这位同事有非常好的演讲和做报告的能力,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工作汇报地非常到位,甚至能锦上添花给自己的工作增色。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就是我需要去思考的实践的事情。
总的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去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 多花时间,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准备,尽可能把别人可能问到的问题想清楚,做好练习
- 多写作,梳理思路,将自己发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形成思想
前面这个方法,更多的是“技”上面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演讲过程中的表现;后面这个方法,更是一种“道”上面的修炼,主要体现在材料准备时的深度。这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我们的演讲水平可能很高,可以天花乱坠把一个很普通的事情吹上天,但是本质上这对于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建设性意义(虽然对于个人升迁可能有帮助);反之,如果仅仅是有非常棒的解决方案,而没有生动翔实深入浅出的讲解,只能生涩晦涩地传达基本事实,那么对于听报告的人也是一种无形地折磨。
那么应该怎么练习演讲的“技”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没有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多加练习,让自己非常熟悉要去演讲的内容;如果不能临场发挥,那就提前把要演讲的内容撰写成稿件,这样就能确认要讲的东西,然后以它为核心进行修正和练习;最后就是不断重复,让自己的思维紧紧跟随着演讲内容,让自己在做演讲之前就进入这样的一个思维状态,这样在演讲那一天,自己的状态能够达到最好。
我自己的例子就是这样。还记得六年前研究生毕业答辩的时候,自己需要准备一份一个小时的演讲,来把自己三年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总结。那时候自己的PPT就有将近100页,然后想要展现的具体内容也非常多。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把要讲的内容写在纸上,然后让自己不断去读去背去熟悉。但是只自己在脑海里复述是不够的,因此我在家里把我的妻子作为听众,从头到尾练习来不下七八遍。最后的答辩是我表现最好的时候,演讲一气呵成非常顺利,平时的训练在最后都得到了应用,给自己毕业答辩顺利完成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之后我就知道,演讲也是一个表演,只要练习和准备做到位,就一定不会差。
那么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我在简书上写作也有一些时间了,虽然产出的文章数量不多,但是不知不觉也写了五万多字。现在简书上有很多关于写作变现的文章,比如《通过写作月入xxx》等等之类,这些文章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也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开始写作这个过程,毕竟物质上的刺激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是在我看来,通过写作完成财务自由或者获得一定的财务收入,是写作的一个副产品。如果把主要的精力都放置在写作完之后别人的赞美和打赏上面,那就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我认为写作的意义在于:
通过把对一个事物的思路理清,来解决一个问题。
怎么理解我所说的这一句话?《罗辑思维》曾经有这么一句话:
很多我们现在熟悉的观念、组织形态,回到具体的时空中,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涌现出的伟大发明。
很多现在看来晦涩难懂的书,在当时成书的年代,也是为了解决一个理论或者应用难题而写的,而并非无病呻吟为了写书而写书。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个人来说,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把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以及在头脑中没有头绪的思路,以文字的形式落实在纸上和电脑上。这样一来,有三点好处:
- 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路。自然而然,乱成一团的思路通过写作得到了理顺,持续地锻炼之后,我们就能提升自己的逻辑力和思考力
- 在写作完成之后,有一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想法和思路,就可以放置在脑后不再去想了,这样就可以清空大脑,专注在更重要的地方
- 通过长时间写作之后,我们会更加在意自己思维中的微小灵感,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在这些好处的基础上,拥有自主思想的我们就能更有效地修炼我们的演讲技能。而最后的最后,我们的文章因为对其他人有用,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物质上的收益。但这收益,跟我们个人的成长相比,就十分渺小了,对不对?
总结
在这两篇文章里,我总结了我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师,在技术上和通用技能上的一些思考,来让自己不断进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出更多可能性。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