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初印象
有关庆阳的百度资料简摘:
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这里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
~地质地貌
中生代沉积成我国西北最大的庆阳湖盆,涉及陕、甘、宁、蒙,浩瀚辽阔。第四纪陆地不断抬升,更新世的大风,席卷黄土,覆积成厚达百余米的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高原被河流、洪水剥蚀切割,形成现存的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
~地势地形
庆阳市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9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700多平方公里,横跨庆阳市四县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简要印象:
黄土深厚,历史更厚重;沟壑纵横,隐约古风遗存。
结识庆阳,缘起于内观禅修。
因为迫切想要参加一期禅修班,搜索之下,了解到庆阳有个内观中心,而且课程档期还算是等候时间较短的,于是当机立断,报名了。
接下来就有了庆阳之行,临行前补了下课,了解一下将要前往的地方,才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历史如此厚重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那片深厚的黄土层---陇东粮仓,歧黄故里。
在踏下长途大巴那一刻,认真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好象并无太大不同,就象沿途看到那些大片的田畴时,心里琢磨着跟家乡的平原好象并无不同嘛,当然,除了偶尔闪然出来的沟壑之外。而沿途各色特色饮食醒目的招牌也在提醒着过客们,这里是陕甘宁三省交界。
这就是歧黄大道,
时值正午,路上人、车都不多,显得格外的空旷,有木有?
由于路线不熟,公交车坐到一个路口下来,再找不到换乘的公交了,就在路口一家小店用餐,顺便问了下路,老板说往东直走不远就是了。于是就121,踩着黄土地而行。这一走,竟然走了不下四五公里,看到了轻易看不到的景象。
这张图是在路边拍到的,有人知道它是什么么?
我暂且卖一小会儿关子吧,呵呵。
发现它,是由于这些植物,竹子。
当时觉得好奇怪,怎么好端端的地面竟然有个大坑呢?
走近了一看,好生惊讶!原来竟是一个半地下的院落,窑洞四合院。
据《中国·庆阳历史大观》记载,庆阳位于“东方雄鸡”的心脏——黄土高原中部,这里古称北豳(Bīn),俗称陇东。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中国黄土建筑之奇迹、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作为学建筑的工科男,看到如此有特色的建筑形式,怎不怦然心动呢!靠近、再靠近,抵近了观察。
根据资料介绍,在 63.5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窑洞至今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有大约四千万人居住在这样的窑洞里。这种独特的建筑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建筑专家的兴趣,成为探源古代先民由穴居定居的主要寻访进入点之一。
据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穴居、半穴居时期就已经有了窑洞的雏形,窑洞民居是我们先人开发地下空间的一个创造,经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居住窑洞,较现代居住的楼房有利于长寿和健康。
原因有四:其一,窑洞内长年温差保持在 10-22 度之间,相对湿度为 30-75%,这是最适合人类的生活所需温度和湿度。其二,在窑洞中测的外界气候及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最小,由此,哮喘、支气管炎及风湿、类风湿、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其三,居住窑洞夏季也需隔时段烧火,去除阴湿,暖窑热炕,那些老寒腿,腰脊病疾病率最低,几乎没有。其四,居住窑洞类似于别墅,周边环境与小气候给人创造出与开阔相融的氛围。压抑和抑郁的楼房综合症基本不存在。
可惜呀,这么好的民居模式,在现代文明的感召下,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平起于地面之上的砖瓦结构的房屋,这是进步呢,还是进步呢?
好吧,就权当是它进步好了;毕竟,时间的脚步是往前的。
我的脚步也是往前的,目标是小崆峒风景区,看着这几个字就感觉到一股仙风道骨的味道,想象中怎么着也得有座山吧,可是,目之所及,一马平川呀?除了偶尔有一道沟壑横亘之外。
走了好长一段路,经过了两道沟壑,费了一点周折,还搭乘了一段大奔才算找到地方(再次感谢同期共修来自深圳“知行合一”的李总,以及送他前往的朋友,感谢你们捎我一程)。
喏,就是这里了,一个沟壑的口上。
再给个近照吧^-^
这中间陪伴了我们十一天的雉鸡夫妇就住在对面的某处。
经常能见到它们或单遛,或并肩(不携手)。
不过,有一次,我曾很荣幸地欣赏到它们夫妇比翼齐飞的样子,虽然事起仓促,事发突然,它们肯定也是受到了惊吓,以至于平时吝啬到只叫三两声的雄鸡那次一迭声地惊叫;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雄鸡起飞的同时,十几米外它的老婆也同时起飞,飞行中间它们竟然会合了,一起飞越了壕沟,看得我直发愣,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可惜老衲禅修期间要严守戒律的,没有手机在握,否则真要抓拍下那难得一见的画面。
献个丑吧,把自己当时诌出来用以打油的几句话贴出来,
搏大家一笑。
好了,行文至此,罗嗦了不少了。不多写了,简要回顾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借用我自己的打油句吧:
塬上黄土深厚,
歧黄传承更长。
上古遗风今安在,
陇野起苍茫......
窑洞,一种宜居的模式,离今人却已渐远。
歧黄故里,陇东粮仓,小崆峒畔,打坐听禅......
友情附赠打油小品两首^-^:
(三)禅堂听雨
〈一〉
道是塬上多晴,
连续丽日星空。
一朝天道无常,
骤雨急降无风。
〈二〉
塬上黄土深厚,
岐黄传承更长。
上古遗风今安在,
陇野起苍茫。
静坐走神冥想,
异响突起远方。
洽似龙王急升帐,
忙坏虾兵蟹将。
(---大雨次日,静坐又遇大雨过境,如千军万马衔枚疾驰,由远及近,肆虐后又匆匆远去,急急如律令。)
---青衫回顾庆阳之行戏作于 2017 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