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今天来聊一聊《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Tom Ford执导(继《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后,第二部执导的长片),拿下了今年(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位叫Susan的时尚界成功人士,在收到前夫Edward寄来的小说《Nocturnal Animals》后,渐渐陷入小说的世界与她和Edward之间的往事不能自拔。电影采用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相互穿插的叙事结构(双线叙事但又区别于传统的双线叙事),使剧情螺旋式上升,通过Tom Ford独有的时尚触觉和镜头美感,使两个世界发生相互融合的化学作用。
先来一波剧透预警,以下部分全是剧透,不想被剧透的可以跳到剧透结束分割线。
———————————剧——透——分——割——线———————————
电影构建了两个互文的世界,一个是Susan和Edward所处的现实的洛杉矶——金钱、时尚、现实、冷酷。另一个则是Edward所写的小说里的德州西部——公路、荒芜、暴力、凶猛。观众对于这两个世界里元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便是导演所想要花心思引起的共鸣之处。而汤姆福德正是来自德州。
我更倾向于把小说里的世界视为Edward对于现实世界的投射,符号化、具象化、直接、残暴、冲突,是对Susan和Edward之间的往事的情感互补,甚至可以说是互为表里,是Edward想要传达给Susan的一种近似暴力的诉求。
不得不说TomFord的美术理念很独特,这与他成为导演前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所构建的上流时尚圈的模样是相当精准而凌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彬彬有礼却相当疏离,而其表现出来的整体却让人感觉无比的扭曲冲突,形成了所谓的反差与张力。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的Susan,正如导演所描述,“affluent but isolated characters...materially impeccable life but she's cold inside(富有但疏离...她在物质上很富有,但心里却是冰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Edward形成了一股对立的冲突。
反观小说里德州的世界,简单粗暴,非常直接。公路与黄土几乎便是全部的场景,混杂着尘土与血浆,笼罩着看不到头的黑夜,前方是没有方向的路的尽头。
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场景产生了很特别的化学效应——水泥与黄土,冷酷与暴力。这种冲突是一种对抗,非常带感。电影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体会到其实彬彬有礼的金钱世界暗藏的凶残,并无异于黄土公路上的杀戮与残暴,营造了一种通感。
再看在这两个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洛杉矶,Edward与Susan相遇,惊喜,激动,一下子便坠入爱河。在西德州,Tony一家遇到了Ray一行人,惊恐,害怕,一下子便陷入恐慌。暂且忽略这两种情绪的属性,就激烈程度而言,这两者是一致的——极度兴奋与极度恐慌。但相对来说,后者要表现得更具压迫性,毕竟从表现手法来说,后者所呈现出来的动作与情绪都可以很外放很激烈,观感相当棒。
但随即Tony表现出了懦弱的一面,弱得不成样子,弱得让人揪心,弱得想让人骂脏话。从他与Ray的第一次对话,用了一个高下立见的高低镜正反打,到随后若有似无的反抗,甚至是最后Tony选择躲避而不是站出来,Tony的懦弱一直推动着悲剧的发生,凶猛而残酷。这股懦弱是全故事的轴心,支撑着整个主题。
虽然没有利用直接的镜头来渲染暴力的画面,但当银幕突然出现母女两尸体的画面,心头还是不由得一震。而现实中的Susan更是如此,她终于想起了与Edward分手的时候,听到的那句话“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你很可能将永远失去)”——因为Susan的懦弱,做出错误的选择而放弃了她与Edward之间的爱;因为Tony的懦弱,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导致妻女被奸杀。
至此,两个世界连通了。而由此产生的巨大张力把电影推向了高潮。
诚如导演所说,“The main focus of the film is loyalty - to find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that matter to you, and to keep holding on to them.(电影主要聚焦于‘忠诚’,去寻找并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为之坚守)”。当你因为懦弱而失去忠诚,付出的代价将是永远。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爱与忠诚,勇气与选择。人总是难以正视自己的懦弱,总是需要受到强烈的冲击才能引起反思。Susan正是小说里的主角Tony(出于Edward本意和Susan的主动代入),她的懦弱导致了Edward的梦想、他的价值观、他所拥护的一切,被现实无情地奸杀。
电影的结尾,Susan抹去了唇上的唇膏,到餐厅赴约,然而Edward再也没有出现了,伤害已经造成,失去的已经消亡,相信余下的日子Susan将会长久活在懊悔之中。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结局虽然有提升主题的作用,也给出了导演的最终答案——做出错误的选择需要承担后果,而这后果是无法挽回的。但是对于电影的整体而言,在餐厅结束并不算太合我的口味,我更愿意看到Edward的转变给Susan带来的心理上或生活上的伤害,或者类似的。或许导演觉得冷漠就是最大的伤害,或许导演更倾向于一个略带开放的结局。
——————————剧——透——结——束——线——————————
再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技法是如何服务整个故事及主题。
首先是叙事结构,也是整部电影的重点。区别于一般的双线叙事,电影使用的是一个类似戏中戏的嵌套模式,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把现实世界里Susan的观感在小说世界里进行了放大,这两个时间的刻度并不是一致的。双条故事线互补式地螺旋推进使剧情升温,通过两个冲突的世界来形成强大的反差,从而制造出巨大的戏剧冲突与张力,不得不说,Tom Ford(同时也身为编剧)对剧本的处理与表达已经很成熟,流畅自然转合有度,节奏把握得很好。区别于两个故事互相嵌套,比重很重要,剪辑也很重要,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已有足够的戏剧张力来表述主题了。
关于镜头与美术,两个世界里的时尚元素和西部元素形成剧烈的冲突美感,服务于叙事结构与整个电影的主题,让原有的冲突更视觉化,非显性地植入于观众的观感里。现实世界的冷色调里搭配大红大绿等鲜色,加上镜头来回切换小说里的黑暗、昏黄西部世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通感,冲突扭曲又莫名地一致,颇有阴阳调和之感(电影里能发现多处两个世界里相似的构图)。
谈谈各位主演的演技,AA所饰演的Susan除了要着重表现她作为上流人士的成功与空虚,也要表现出她当初遇到Edward时萌动的初心,我个人认为AA前者表现得很好,但后者却不足,导致转变的反差转变得不够剧烈。相比之下,吉伦哈在此片里的演技我比较喜欢。作为Tony他真的很懦弱,无论是出于责任的反抗,歇斯底里的嘶吼,还是持枪发抖的双手,无不投射出一股软弱的劲。我既怒其不争又打从心底地同情他,转而奇怪地连带同情自己生命里懦弱的部分。而作为Edward,他也同样有嘶吼同样有软弱,对比起当初的激情,其反差比AA更有张力。
另外,我非常喜欢电影里两位主配,MichaelShannon 和Aaron Taylor-Johnson。在西部世界里的正义与邪典,是现实世界里斗争与残酷的象征,看得我非常过瘾——前者刚毅的反抗但已苟延残喘,后者瘆人的残酷且凶猛暴戾。在他们所饰演的充满雄性激素的角色里,最大化地突出了Tony的懦弱。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在表达与叙事方面已经很完整了,加上镜头、美术及各位主演的演技支撑,确实是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虽然我们不一定是成功人士、上流人士,但我们有时候所追求的物质世界的丰满往往会带来内心无尽的冰冷,因为物质的成功总是和效率挂钩,而效率又代表着理性的判断,当一切过于理性便会不留情面地牺牲内心最原始的感性与真诚。当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选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的追悔莫及。
文/大胃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