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认知之前,我们先来聊聊现今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丧尸文化。
这里的丧尸可不是指《行尸走肉》里的那种嗜血啃骨的丧尸哦,而是指一种生活状态。
宅一族,
稍微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指代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不工作,常年待在家,不与社会接触,沉浸于电子游戏或者其他娱乐,依靠父母养活,没有目标,也无意改变的一类人,现在,这种文化所代表的一类人,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多。
在中国,这类人有了新的名词:佛系青年。
关于低欲望一族的出现,很多人给过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解释,或许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一类现象。
从外部环境来说,改革开放的时候,其实谁都不知道中国接下来会变成怎么样,只知道会变得更好,所以,那会每个人都充满了斗志,并且,也经常能从邻居或者老乡那里听到某某又发达的消息,虽然未必就是真的,但这种消息的正向激励,刺激了那一代年轻人投身商海中拼搏,而这种拼搏往往还能成功。当然,这要归功于中国便宜的劳动力,以及几乎空白的市场,生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占据了天时地利,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发达,那个时代依赖简单的信息差倒卖产品,很快就能赚到第一桶金。这也给了那一辈人这种自信。
而现在,信息发达以后,网络不仅告诉你自己的人生是怎么样的,还告诉你人上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还没完,还告诉你要跨越这条轨道会有多难,直接从源头上掐灭你的幻想。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综艺节目——变形记,城乡小孩互换,结果就是,城里的小孩只当时一场戏,乡下的小孩却当了真,进城的后果就是,让很多农村小孩深深地自卑,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事后回访发现,部分本来淳朴憨厚的小孩,开始嫌弃自己的家境,嫌弃父母的无能,还带了些许城里人的傲慢,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造成什么影响,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要在一种矛盾的情绪中度过了。
如果未曾见过阳光,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遗憾的是,这些农村小孩,过早地见到了阳光。
日本人便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部分年轻人,也逐渐在向这种状态靠拢了。
当意识到依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已经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选择躺平,就成了大多数能力欠缺的年轻人的选择。前段时间不断在网络上出现的“三和大神”,便是这一类人。
这和我们要讲的认知有什么关系
其实,所谓认知,就是每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对他自己的一个全面认识。
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技能经验,自己的资源人脉,自己的能力边界和兴趣喜好。
而丧尸文化的流行,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这种认识的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营商环境确实不如从前,信息透明所打击的,是依赖简单信息差的倒卖者,而现实中大部分人对于信息差的理解,也仅仅是限于此。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能够有清晰的认知,就会知道自己在当下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
但现实是,大多数人你在问到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永远都是支支吾吾含糊不清的,因为他可能从未想过这些事情。
对于认知的解释,就像是你在打游戏的时候,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接下来这一关的大boss有多强,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升到什么等级,如果不知道,我们就是试试水,抱着必死的念头去探探大boss的老底,或者问问其他已经通关的大神。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其实是欠缺的,这意味着他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大boss在等着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刷怪,去哪里提高等级,这就是我们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状态,工作并不能很好地让他们认清自己。
这种认知的缺失,最终也就导致了部分年轻人在不断的碰壁中越来越胆小,最后干脆自暴自弃,当起了佛系青年。
也许有人会反对,当佛系青年有什么不好,非要当奋斗逼去被人996剥削吗,然后等待身体被掏空,被资本家榨干。
首先,这里并不是说当佛系青年不好,如果能够有条件佛系,并且能心安理得地啃老,也完全没什么问题,这些都是个人选择。但是,对于想要有所改变,却又不知道改变,只能无奈佛系的人,还是有很多办法重新燃起斗志,去和命运搏一搏的。
事实上,很多人是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特别是年轻人,但大多数时候,都受困于各种条件的阻碍,而无法突破自己的认知,只能在低层次的循环中挣扎,然后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被主流社会抛弃。成为职场不受待见的老人。而这,也是我们要提高认知的一个原因。
35岁的中年危机,我们听得多了。然而,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职场会对35岁这个年龄的人如此不待见,明明这个年龄段应该是职场经验的黄金年龄。这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技术能力停滞
2、工作激情消退,这里主要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精力被工作分散。
3、寻找替代者很容易,在低端技术领域,中国实在太多人了,以至于公司一直都有很多选择。
4、工资高,性价比低
5、绝大部分人都成不了不可替代的专家
6、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
以上6点,或多或少都戳中了35岁的人现状,因此,对于还未到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是一个警醒。
为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如果时间还充裕,年轻一辈们大可安心开始进行积累,不必过早地陷入焦虑,尽早提高自己的认知,认清自己,并作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怎么改变,以应对这场可能到来的危机。
在塔勒布的《黑天鹅》里,提到了一个毒物兴奋效应,具体意思就是,蔬菜之所以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实是因为它是有毒的。
关于这个观点,一开始我也挺意外的,后来他引用了一个生物学现象,低剂量的毒素能够激发细胞的自噬反应,帮助细胞清除代谢废物,修复细胞。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而且,间歇性断食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也导致了前段时间全球流行起了间歇性断食。有机类生命体,在经历小的刺激和压力后,不仅能够恢复,还会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人类有史以来的几乎所有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欧洲在近代的科技为什么会快速超越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对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火炮技术,天文技术都有了需求,这种需求反向推动了西方对技术的改进,因为这些技术最先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而反观当时的清朝,因为没有这些需求,也就没有这些技术上的改进,直到西方用炮火炸开了清朝的大门,才让这帮封建时代的顽固派意识到,时代变了,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长达百年的改革和进取。
所以说,如果说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斗志,那多半是因为面对的麻烦不够多。这也使得我们在应该锻炼的年龄变得过于安逸,从而失去竞争力。
所以,要有所改变,要学会适当地给自己找点麻烦去解决。
纵观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多半都有些许在常人看来是自虐的倾向,像是领袖毛主席,常年喜欢冬天洗冷水澡,所以直到73岁的高龄,还能游长江。清华学霸的日程计划表,看过的人估计都要崩溃,这么详细到底如何保证执行的。
学霸的计划表
而实际上,这张表只是学霸把自己的日常学习记录下来而已,换句话说,这些学习计划都已经形成了习惯,刻在了他的日常作息里,执行起来自然不会很费力,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原本也没有计划做那么多事,只是刚好有点时间,就利用起来,渐渐地形成习惯,就越来越详细。
所以,改变认知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我们老生的长谈的,从每一个小的习惯开始,养成好习惯。
对于职场人士,有很多好习惯的养成成本其实是很低的,像是健身,读书,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工作心得等等,都是一种短期收益很小,长期收益巨大的好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两个字:积累
盲目地制定大目标,最终都是难以获得成功的,这是因为,过大的目标,容易脱离实际,导致在执行层面难以及时地获得反馈,这对积极性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每年才会有许多人年头立flag,年尾打脸的窘态。相反,从容易的操作入手,始终保持在距离舒适区不太远的位置,像是每天跳绳100下,或者跑步1公里,或者读两三页书,都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在执行完之后,我们的大脑能够获得一种短暂的快乐,因为很容易完成,每天逐渐增加分量,我们也能逐渐接受,而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复利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将大大超出你的想象。
最后,回到现实,随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虽然未必能够改变命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内心会越来越自信,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你知道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了,也有底气做一些事情了。剩下的,就交给运气。而对于运气,在这个高曝光的时代,在你的能力达到某个境界之后,运气自然就会随着而来,甚至你只需要小露一手,便能引起这个行业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