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文字的表示,是如何“写好”,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写好“是对作者的要求,而一篇”好“文章只是对于读书的感受而已。花了两天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李笑来老师的7000多字的文章,不是因为字数多,而是因为概念多,我消化了下总结如下:(只会有7000字的10%)
#三条基础常识#
第一,通过多写来跳出”我怎么知道别人要什么?“的怪圈。常年写文章的人会发现,很认真写出来的东西竟然根本没有预期的反应,随便搞搞出来的东西却是满天飞。所以,提升技能是关键,总有人会”断章取义“的用于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中。
第二,认真思考所写属性的思考品类,不同类别的文章读者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散文或者诗歌也许意境最重要;短篇小说也许创意最重要;报告文学也许真相最重要;剧本也许结构最重要。对于作者来说,除了找到自己的品类,思考”什么对读者最重要?”是第一要素。
第三,写作是双向沟通,而非单向输出。大多数人写作,收到别人的差评都会产生“对方不识货”的反应,而实际上这是很幼稚的——读者原本就没有识货的义务和责任啊!而沟通最大的难度就是理解对方,真正的难度在于和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在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说的话足够准确乃至于不被误解,是否足够恰当不至于伤害无辜,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的自我训练的。
所以网红确实并不好做,如果给你一千万粉丝,明天你就可能因为说错了某句话而身败名裂。
#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如果要判断自己的文章如何,有两个基本的原则,逻辑是否严谨?论证是否精彩?其中,逻辑严谨,用的比较多的是”形式逻辑“,就是小学时就学过的技能,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而结论必然是正确的。而人们对于“已知前提“推论出的”已知结论“的兴趣远低于”不确定性“与”未知“,所以出现了”非形式逻辑“,简单讲就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论证,这也是解决认知偏差的重要方法。
另外就是论证精彩,精彩的前提是案例,而案例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常年累积”攒“出来的。当我们要论证一个好的观点时,常常苦于没有好的例子,总想着有”现成的素材库就好了“。事实上素材库从来都在,图书馆、互联网、搜索引擎都是,但是你会发现依然像没有一样,因为秘诀在于:
要系统且长期的整理证据(案例)。
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比如你长期对一个概念特别有兴趣,比如”运气”,那你就可以积攒和运气相关的内容,无论是好运气的,还是坏运气的。
#格式化写作#
每个人写作的人都会认为,创意很重要,事实上格式化写作并不排除创意,就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每年在被改版成电影、舞台剧等,可能罗密欧引发孝心的出发点更换就变成一个新的故事了,把故事的时间挪动刀2016年,就变成了现代版了。
格式化实际上就是写作的套路,而“套路”确实能够方便读者的理解。比如虚构类的小说的套路:一个有特殊技能的人因种种原因有解开不开的困境,出路只有一个: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可能独立完成,就出现了鸡鸣狗贼,然后在招幕过程中铺垫一些未来用得到的“技术细节”。接下爱就是遇到各种麻烦,差一点成功却失败了,几乎彻底失败后又“天无绝人之路”的反转,最终意外成功。
非虚构类的论文就是:
提出一个观点
说明这个观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证明这个观点
驳斥对这个观点的质疑
说清楚增额观点的超级意义
格式化的写作可以让你脑海中的概念与概念产生关联,不断更新并产出新的概念。通过不断的积累,等待“复利拐点“上升的曲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