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得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从前长安城里有一个佝偻人郭骆驼以种树为生,很多有钱人争相请他去移栽树木,因为他有丰富的种树经验,经他移栽的树木长势很好,有人询问经验时,他说只是因地制宜,让其自然生长。
从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因地制宜”这四个字的要求是必须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作为我的底层哲学,它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形式是极其多样的,它并不限于某种理论、以及某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将规律和形式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在大量实践中提取出了理论,并用理论指导了实践。
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抽象与表象的关系
我们的世界可以分为抽象的世界以及表象的世界,抽象世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逻辑功能,表象的世界是一切有形的事物以及组织。
比如改革开放,它的功能之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它的形式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金融机制,让外国的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
之所以它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因地制宜不可。在清朝末年,我们同样进行了“改革开放”,兴起了洋务运动,但并没有挽回大清灭亡的命运。但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因为它是我们将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之后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
因地制宜既不是“本本主义”,完全的照本宣科;也不是“拿来主义”。搞全盘接受;更不是盲目地行动,大干快上。而是不拘泥于形式,深度挖掘背后的规律,使之与环境达到高度融合。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深入一线调查
教员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做到因地制宜,不亲自到一线去调查,了解到实际情况,是完全做不到的。
杨广在登基前完成祖国统一,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亲自开拓疆土, 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可以说做的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但为什么国家却在他手上灭亡了,死后缢号“隋炀帝”,本应该名垂青史的他,却在史书上遗臭万年。
就是因为他没有不清楚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国家资源完全不具备完成他的宏伟蓝图的基础,相反他还将这些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集中在一起开展, 最终导致民不聊生,人心向背,各地揭竿而起。
相反,教员正是因为做了大量的一线调查,从而发现革命的火种是在农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
所以,要想做到因地制宜,必须要深入一线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否则所有的一切就是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但因地制宜也是在一定原则的,你要柔中有刚。
虽然我们要根据环境而进行实践,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随大流,要保持本色。我们不能只顾着脚踏实地,还要时而仰望星空,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还要谋求长远利益,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作为我的底层哲学,表现的形式还有很多,包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它就像大楼的地基、大树的根,促进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