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如何活下去?科学家如何转型?投资职业未来之路如何走下去?
今天第一次参加企业线下沙龙。平日里,只是工作时间外出开会,会遇见很多同行,结识投资者和一些关键决策人,业内专家。今天偶然得知有一个小范围投资线下沙龙在上海举行,所以第一次下班后,参加和工作相关的沙龙。从南到北,雾霾中跨越大半个魔都,在细雨中赶到地方,到底迟到了半小时,所以前面很多精华没有听到。
今天我本来是听医药项目估值方法的,只听到了一个尾巴,不过仍旧收获良多。医药行业,无论从事何种岗位,其实大家的背景都很像,几乎都有生物医药领域背景,博士一大把,小硕根本不值得一提。如何从科学家转变为投资者,如何将科研项目产业化落地,也是今晚的讨论话题,我非常感兴趣,为了今晚的沙龙我推掉公司一个会议,我觉得值得了。
第一,所有创业者,讲故事也好,卖情怀也好,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让企业活下去。
无论用什么办法,首要任务是活下去。
找投资第一步,使用政府资源。其他领域我不了解,但是在生物医药行业,政府扶持力度非常大,政府的投资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一般拿到政策,落到一个孵化器产业园中,讲一个合情合理的闭环,搞定上层关系,很容易就会拿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尚且没有得到,去找投资人也是无疾而终。投资人评估此类项目时,一定会先问一句,政府投钱了么?
大家都是游戏玩家,然而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了解规则和规则制定者的意图,才能把游戏玩得更明白。
今天的有一位投资者坦言,他很少做天使轮投资。初期项目投资更多像是赌博。医药项目周期不短,药品也好诊断试剂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上市。
进行估值时,往往需要计算获得注册证的时间。而在这期间内,夜长梦多,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位嘉宾称,他至少帮助所投资的三分之一的企业,清理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人对很多项目来说,确实是贵人,正因为有了第一桶融资,项目才得以存活。但是随着创业项目的完善和团队发展,某些时刻天使投资人反而会桎梏项目的成长。好比启蒙老师虽然有恩在身,但是随着项目的成熟,则需要专业教练的帮助和指导。
只有项目活下去,才有未来可谈。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一位从英国回来的做牙周病致病菌IVD的创业者说,如果我的企业真的做不下去了,开价一千万,我是可以考虑把企业卖掉的。大家一阵哗然。但是这位女士马上解释,这不是一种放弃,她说,如果有人比我有能力,有资源,能够把这个试剂盒真的做起来,以后真正在中国上市,我是愿意放手的,无论如何,我最关心的是这个项目的生存和带来的价值,如果我的团队不足以支撑,我可以退出。颇有将珍宝托付于他人,仍旧要叮嘱一番的意味。
大家针对这个案例进行了讨论,因为这位老师在英国也是科学家身份,回到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对商务接触不深,所以做起来难免吃力。很多人给出的意见就是,找一个专业医药经理人进行包装。
或许包装听起来有些贬义,但是这正是科学家创业所缺少的。大家都是实验室出来的理科思维,丁是丁卯是卯,然而商业和实验是两回事,是人和人交流的艺术。适度的包装,使其兼具技术和市场价值,确实可以保证项目走得长远。
第二,由此引出了下一个重点,科学家的投资转型之路。
这个话题真的是说进我的心坎里去了。就我本人而言,硕士毕业后,我只有一个想法,无论找什么样的工作,绝对不要再进实验室了。我用三年证明了一件事情,我不是真正的热爱科研。而且说实话,真正的研发都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里的研发已经不是实际意义的研发,更像是永动机上的螺丝钉,没有发挥余地的空间。一个机缘巧合,我选择了医药健康领域的战略咨询工作。
投资者A的例子:美国PhD毕业,想转型。已经读到博士,想马上脱离实验室其实并不容易,他花了一些心思和努力,在Roche Diagnostic找到第一份工作,市场部。转型之路由此开始,之后,修了MBA, 又经历了几次创业,见得项目多了,最后变成了一位投资人。
投资之B的例子:巴黎Master毕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GSK BD Director下面做助手,沉淀了三四年,读了MBA,辗转几个公司做战略,最后到了复星医药做战略总监,然后成为了一名投资人。
有意思的是,A说,其实读到博士书真的是念够了,年纪也不小了,有时候想想后悔读这个博士。B却说,最大的遗憾,即使有了两个Master学位,却没有一个PhD。大家哈哈大笑,这或许就是围城吧,对我而言就是如此,当时拼命申请欧洲PhD,后来放弃了,心里就一直是一个节。我偶尔跟老公提起,还会说,这辈子没读一个博士,真是不甘心。他反应非常强烈说,你有毛病么?你要是再提这件事就绝交!老公博士即将毕业,他说读博士这几年,简直历尽艰辛,学到这个份上,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了。而立之年还被关在象牙塔里,说不上是万幸还是悲哀。
插曲过后,大家聊起这个话题。言简意赅,不过就是说,拥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该如何在投资圈游刃有余?转型之路总是布满荆棘坎坷,一步到位几乎没有可能,但是要从一而终,明白目标,每一步都朝着这个方向,总有一天会成功转为投资者。其次,运气也占了一部分。很多时候,遇见一个贵人,对职业生涯的帮助扶持是决定性的,蛰伏带来机会,而贵人就看到了我们身上这种学习的潜力。第一步是如此的重要,都是科研出身,怎么能想办法踏入市场,而不是继续在瓶瓶罐罐和实验动物面前打转。
毕竟,谁都不想每天面对实验鼠的时间比面对人的时间都长。
第三,那么,优秀投资者该具备的品质?换言之,我们想转型成为投资者,或者商业市场从业人员,身上具有的哪些品质值得伯乐的提携?
1:抗压
咨询公司是压缩性成长的最好地方。我深有感触,研三还没毕业,我作为一个实习生每天就十一点下班。我每天看着长安街的夜景,打车回家,现在回想,仍旧感谢那一段的成长。
2:学习
学习是一个一生的话题,知识会过时,但是只要拥有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就永远不会落后。我想到了转型之时,面试遇见的HR,他对我说,我之所以选择一个与此岗位毫无经验的候选者,是因为我看中他的学习潜力。
3:细心
这个不必多说,希望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化身处女座。
4:人至贱则无敌
脸皮不要那么薄。说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公总是教育我,别不好意思,脸不值钱,钱值钱。做投资好比谈恋爱,要穷追不舍,看好的姑娘绝对不能拱手相让。这并不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时代了,每个人都有主动选择的权利,甲方乙方都是平等,双方有交换的筹码,各取所需,既然这样,就不断寻找合作切入点,只要有意向,执行力强,好的坏的至少都会谈成一个结果。不然,一拖再拖,只会不了了之,反而让对方觉得自己不够决断。
决断,在商场中,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投资人说话太过决断,反而要慢一点,想一想,但是面对投资人时过于犹豫,又会使对方退缩。
其实投资人和项目的对接,真的和谈恋爱很像。没有人规定所有的恋爱都要一见钟情,同理,投资人有多项选择,项目创始人也有多个选择。恋爱讲究的策略,也不是硬碰硬,收放自如,松弛有度,揽入怀中,再细细呵护。摩擦在所难免,但只要喜结连理,总归是好的。投资亦是如此,投资者和被投资项目,不是依附关系,是一种智慧的博弈。
我没做过投资,只是作为一个企业BD,这些知识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我也会评估项目,至少我在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可以看清这是什么套路,可以撕开包装纸一探究竟。这是个充满热钱和激情的年代,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所以,难免鱼龙混杂。我只希望通过我的评估方法和知识,可以做出当下不错误的决定。
很多项目,包括人生策略,此时难以预计以后的事情。把握当下,至于未来,就交给未来。也许十年后再回首,我们就能跳出思维的框,客观评价当时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