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渐渐明白办公室这个部门的性质,正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我很快地打入了老师们的圈子。当然,打入进来同时也就意味着会有新一轮的付出,无论体力上的、心理上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慢慢发现,老师们其实根本不管为他们来干活的是谁,把活帮他们干了就是。而学生们呢,可能是在表达着所谓的积极,锻炼着所谓的能力,履行着所谓的责任。就这样双方似乎达成了历届以来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时间长了相互混个脸熟,学生在老师们那里获得一些功利上的诱惑以及在其他普通同学面前的“与众不同”,而老师们除了有人帮他们分担工作任务甚至私人事务之外,还有人帮他们打发闲暇的时间,并且得到的总是附和他们的回应。
我毫不否认,我进入这个圈子起初就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能力,以及与老师们打好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些机会,同时也或多或少可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后来,在不断地摸索中,我逐渐看到了这其中的规则,我也花费了大量的体力、脑力、心力去应付去完成这些事情。当然,结果不会太差,我顺利地与每一位老师都混的熟悉了,鉴于这个预期的结果,所以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并不觉得很累,反而有些许兴奋。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似乎成了老师们最“信赖”的学生,那种自带光环式的优越感,让我在内心深处有了自我膨胀、目中无人的心态,在当时仅有的价值体系里,我竟然自信得认为自己过着很好的大学生活,甚至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法:大学的档次并不重要,能与老师搞好关系才最重要。
将近整个大一的时间,我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中,每天所想的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外,最多的就是如何寻找机会去建立这样的关系,然后又该如何去维护它们,我仿佛是在让自己去锻炼一套将来如何去讨好上司、巴结领导的方法,我隐约感觉这样不是很好,但却找不到更好的途径,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认为是聪明、机敏、会来事儿的一类,而受到大家的好评。当然,后来我也很庆幸,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发生在我的大一,也仅仅是大一,从而也说明了我比别人更早地体验到了这种思维与状态,因此我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临近大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凭借自己的发挥有资格加入到学校创办的一个创业教育类培训班,也就是在这个班里班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的态度、思维甚至价值体系开始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