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99%的人类将沦为无用阶层
2014年,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人类简史》一书备受关注,畅销全球。这本被称作奇书的《人类简史》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他认为人类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统治地球,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虚构能力,人类现存的一切——国家、宗教、企业等都是虚构出来的现实,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认知,人类才能够有效协作,形成更大规模的全球性连接。
2017年,赫拉利带来了新书《未来简史》,《未来简史》可以视作《人类简史》的延续,该书强调了生物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能正在重塑人类和世界。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预言。
作者将智人、人的感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曾经出现过的各类宗教和主义、各种社会运作模式、乃至宇宙间所有的生物,全部概括为各种各样的“算法”,即某种数据处理系统。于是,万事万物便顺理成章地,被视作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数据流,生命也只是数据处理,“信数据,得永生”。
所谓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算法并不是单指某一次运算,而是运算时反复采用的方法。生物行为也是算法控制的,生物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人类每时每刻的选择,都是算法决定的,小到该吃什么穿什么,大到择偶和投资,都是生物算法的结果。99%的人类决策是由进化而成的“直觉算法”主导的,而且是严重受到底层欲望驱使的,那个所谓的理智的大脑只不过是为这个直觉算法的结论寻找一个逻辑上靠谱的因果关系而已,只是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并不主导决策。人类的决策算法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具有强更大的“自我升级能力”,人类通过读书、思考、实践这个循环来不断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决策算法,然后让自己在物种繁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这个提高决策算法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认知迭代的过程。
“数据主义”和“算法”,打破了生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也跨越了不同学科,把科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纳入同一套语言体系,有了沟通的可能。通过对算法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虽然仍然没有意识也没有感觉,却已经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判断,人工智能甚至能够比人类更了解他们自己。而人类的艺术创作,曾经被认为是人工智无法突破的堡垒,也被打破了。
几百万年来,人的感觉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但人类的大脑无法理解新的终极算法。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而万物互联可扩展到整个宇宙,这个宇宙数据处理系统如同上帝,人类注定会并入系统。
数据主义最高的价值就是“信息流”。数据主义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万物互联。未来世界的自由是信息自由。在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里,人类只会成为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涟漪。
作者预测,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趋势: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而书中,最具震撼性的观点是: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未来人类社会将是高度两极化的,大部分的人类将完全不具备价值,大部分的个体失去权威性,各类日常工作转而交给算法和AI执行。未来世界,99%的人类将沦为无用阶层,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掌握并控制核心算法的超人类——智神,他们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
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究竟是文科生的科技脑洞,还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2017年5月AlphaGo 2.0与世界围棋排名第一柯洁的人机大战,以柯洁0:3完败结局,围棋AI的迅速发展是近年人工智能突破性一个缩影,后者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算法的突破、数据的增长、硬件的发展和开源软件的流行。人工智能赶超人类似乎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此次柯洁对战AlphaGo和16年李世石对战的Alpha Go有什么区别呢?与李世石对战的AlphaGo初代使用的是深度学习法,通过不断的图谱和各类棋局的陪练,使得AlphaGo不断的获得数据,具备对抗各类局势的能力。而AlphaGo 2.0则可以通过设定规则后允许人工智能程序从0开始,不需要依托任何外来数据和各种人类棋谱,凭借自身内部的不断对弈,然后发掘各类棋路和变数,在不断的攻守之间推导出各类对决的方案和方法。Alpha Go 2.0的自我学习远强于初代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已具备人类特有的自我升级进化的能力。第二场对决中,前100手柯洁和AlphaGo几乎势均力敌,但其后柯洁由于求胜心切,心态出现偏差,出现失误,AlphaGo抓住机会取胜。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柯洁直呼AlphaGo为上帝,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没有心态起伏,冷静的找不出bug,没有任何机会。
一场人机对战,似乎正在印证《未来简史》一书中所提出的震撼性问题: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当“智能” 不需要有“意识”,那么所谓“意识”还有什么意义吗?当算法透过生物科技,控制我们的头脑和欲望,甚至战胜死亡的时候,当自由意志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最终必须审视的问题是,人,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样的预测听来十分骇人,但却是未来百年间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真相。
当然这样一部引起广泛争议的书籍,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并不认同,认为作者的观点过于悲观,低估了人类。人类总会发挥自己独有的价值,就像工业革命在消灭了一些行业时,又创造了一些新的行业。人们也可以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献身于体育、艺术、冥想或者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目的和意义。作者本人也在书中写到: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预测也只是知道更多的可能性,并不是比谁说得更准,而是要对当下产生作用。
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人工智能还不能达到书中所述的高度,但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势不可挡,处于当下阅读《未来简史》的主要意义是要了解未来的趋势,然后才能做好迎接和应变的准备,思考以何种方式升级自己,消极被动、无视和无知肯定是不明智的。
如何升级,唯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融合的知识和能力越多,不可替代性就会越大。作为信息与网络教育的研究者,更关注在人工智能的科技引导下,人类社会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中,知识乃至学习所发生的变革。
终生学习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正在逐渐过时,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几年后,很可能会完全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个性化学习
未来的学习一定是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集体上课的时代结束。万物互联,每个个体都是分布式学习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阅读,思考,体验,分享,记录,成为有效率的学习者和分享者。个体的价值在于不断完善这个万物之网,让它有更多维度的多样性,一个越和别人不同的人,他的价值就越大。未来的学校借助大数据的帮助,通过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与成效的数据统计,诊断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以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取真实有效的诊断数据。学生可以清楚看到问题所在,学习更高效;教师也可对症下药地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智慧学习
未来人人都拥有海量信息,需要死记硬背的静态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学习的是学习能力,为智慧而学习。教育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整合知识的思维模式。在信息社会里,碎片化知识随处可得,但是怎么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怎么运用知识,需要有很好的思维模型,对事物有根本性的认知,找到快速整合运用知识的途径。
未来的竞争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想象力可以使人认识到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与形象,观察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追溯过去,展望未来,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智慧的学习。
回到《未来简史》,我想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出一个未来世界的预言,而是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做出自己的应对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