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假期,我就被送到乡下姥姥家。西北的村庄,干燥又明澈。我常常躺在干草垛上发呆,一抬头,整个天都是旷达的,风里夹杂着土和淡淡牛羊粪便的味道。那个时候感觉时间都是停止的,云彩们走了,又来了,阳光温暖而熨帖,整个世界好像都在我身后睡着了。
后来去南方念书住校,渐渐习惯空气带来的润润的触感,渐渐习惯低低的天空,我从没想过能再回去。
直到17岁,看到一篇选在课外阅读里的文章——《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写的。这是他的散文集,我当年只看到了书里节选的一部分。我到现在仍然没有去查过他的其他书或者是经历,只知道刘亮程写了这本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到现在快十年了,我几乎在每个阅读APP都买了这本书,以便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这本书乍一看很无聊,写的是“我”在村庄里日复一日劳动时、休息时的所见所想。
他写收麦子、写村里的屋子、写村里的树和狗,写努力在搬干虫子的蚂蚁和努力推粪球的屎壳郎,写走投无路的虫子找到了逃脱“我”大手的路,写野地里的花开了一大片……好像都是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的日子飞快,“我”逐渐老了,“我”周围的世界却仍然年轻着,花鸟虫草新的一拨拨生长,谁都知道坟地的存在,谁也不在意别人的死亡……
你细细读、细细读,好像他写的不是村庄里的事情,好像是全人类的事情。一个人的村庄,也是一个人的世界。我们自认为是高等动物,其实也不比一条老狗知道的多。我们成天忙忙碌碌,像他把土包铲平一样去工作、学习,像他一样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大事——其实过几年想想,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努力推粪球的屎壳郎罢了。
时间能改变很多。曾经你在意的,过两年再看回去,只不过是细枝末节般的无聊罢了。前段时间我翻出了大学时候的笔记,里面记着我和另一位同学“争夺”谁去主办一场讲座机会的事,日记里写下了我们当时对彼此放过的一些“狠话”,我现在再看,真的觉得自己好傻气,有什么可争的呢?她想办就给她办呗。当时我很努力在争取这个机会,也的确争到手,过了几年再看,我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办过那场讲座。如果当时我再读一下这本书,可能我根本不会去争这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办一次讲座,不办一次讲座,我根本不在意。我们都处在一个令人焦虑的时代,压力山大,年轻人时时刻刻想着进步、学习、时间管理、斜杠青年……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状态,报了英语班、写作班,每天想着输入输出,骑着单车还在听英语,上厕所都要看一下育儿书……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太着急了——仿佛耳边又回想起初中班主任天天念叨着的那句话“你们现在处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我们当年初三)。
今年初,导师要带大家出去考察,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带儿子和我妈一起去,因为对我来说可能再也不能和同门去考察,但是对于儿子来说,舟车劳顿,实在很辛苦,他才几个月大,而我很又难放弃这样的学习机会。冥冥中,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我又打开这本书,看到这段熟悉的话之后,我高高兴兴地决定不去了,大把人可以当学者,只有我能当我儿子的妈——
“人们总喜欢把自己依赖在强大的社会身上,耗费毕生精力向社会索取。而忘记了营造自己的小世界,小环境。其实,得到幸福和满足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你花一会儿时间,探净窗玻璃上的尘土,你就会得到一屋子的明娓阳光,享受很多天的心情舒畅;只要稍动点手。填平回家路上的那个小坑,整个一年甚至几年你都会平平安安到家,再不会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