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到了通信行业的一个术语“带宽”,只不过,一通百通,这个术语同样也可以用于工作中、生活中、商业中。
术语中的“带宽”是指无线电两个频率之间能够传输的信息速率的上限,是由香农提出的,他指出,如果传输信息的速率不超过这个带宽,你总能找到一个方法,让这些信息都传出去而且不出错,但是如果传输的速率达到或者超过带宽,不论你用什么样的编码方法,信息传输的错误率一定是100%。也就是说,商业中的人脉带宽、电子商务的产品信息传播带宽、个人成长的知识带宽都是有限制的,如果突破了带宽,失败就是很正常的事。一种做法是控制在带宽以内,另一种方法是拓展带宽。
比如说产品信息传播的带宽。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先后以报纸、杂志传播,接着以收音机传播,再后来以电视媒体传播,终于到了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传播,这种传播的带宽越来越宽,也就能帮助产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进行传播,提高其收益,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比如这两年很火的“褚橙”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如果没有互联网这种带宽很高的传播媒体和手段,说不定到现在“褚橙”仍然偏安一隅,也卖不到如今的价格。但是,即便是互联网也要受到其带宽的限制,至少在广大偏远山区、农村地区,还是没有人知道这种橙子,不是吗?是不是,也就是说,即使是目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互联网也有它的带宽上限,未来应该还会出现一种比互联网这种传播手段带宽更宽的新事物,将取互联网而代之!我不知道它会是什么,也无法预测,但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会有,至少这种传播手段有这种特点:它能同时满足有能力、有钱上网购物的人和无能力或没钱上网的人。
说到商业中的人脉带宽。经常有人说,你的人脉带宽有多宽,就意外着你做生意的宽度有多宽。也就是说两个做同一种生意的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果一方的人脉更广,他应该就更有机会把生意做得更大、更好。比如说我们都在生产一种时尚、精美、个性、经典的钢笔,这种产品有点复古的感觉,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不用钢笔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用,在这种时候,钢笔可能会是两种可能:一是身份的代表,通常这种钢笔用料考究、设计精美个性,作为某一类人识别同类的隐形符号;二是一些年轻人追求复古,返朴归真,想要感受过去80年代以前人用钢笔写字的感觉,找寻那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小众群体。那么针对这两种可能的群体,如果前面两个做生意的人都选择走高端路线,针对第一种消费群体,那么这时谁认识的高端人群人数越多、而且有能力快速拓展更多的高端人群,那么相对来讲,这个人的人脉带宽就会比另一个人更宽,他就更有可能成功。其实,对于做茶馆生意的人来说,这种人脉带宽对其生意的拓展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某个人交游广阔,很多朋友,且朋友中不乏喜欢品茶的人,那么相对来说,他拓展客户就更加容易。因为真正喜欢品茶的人群,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再说到个人的知识带宽。每个人在大学毕业之时,互相之间的知识带宽是差不多的,毕竟大家所学的都是一个教育体系下的知识,只不过区分文科、理科、工科而已。但当我们大学毕业之后,工作10年,再互相一交流,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的知识带宽明显不一样了。因为离开学校
后,每个人的知识汲取,完全取决于自己,不会再有老师学校逼你去学你愿意学的或是不愿意学的。是否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什么知识,要学多久,怎么学,完全取决于自己。这个时候,因为每个人对学习的认知不一样、对学习的态度不一样,在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新知识上就千差万别了。比如有的人坚持认为“学到老、活到老”,觉得应该“终身学习”,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停下学习,反而更加投入,所以在知识的汲取上就比较深厚,在毕业十年后,可能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或是涉猎了几个领域,成为了“斜杠中年”。而有的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生时代的事,毕业了应该享受生活、享受工作,所以不会主动去学习,即使偶尔学习也是因为要获取某种利益或好处,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考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人,在毕业十年后,基本上都在吃老本了,就很难跟得上现在社会的步骤了。比如我前几天在开完会返程的路上,与公司两位中层干部聊天,在聊到“物联网”时,他们的唯一认知就是“万物互联”,而究竟怎么个互联,与他们现在的工作有何关联,都并不清楚,只是知道了一个从别人口中传出来的“信息”而已,连“概念”都算不上。但是,我们是做通信行业的啊,“物联网”竟然是我们公司的业务板块之一(非主营)。他们由于忙于眼前的工作,忙于拓展业务相关的人脉带宽,对个人的知识带宽根本就顾不上,或者说
不认为自己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带宽。(补充一下吴军老师对物联网的介绍,他认为:物联网(IOT)不仅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也是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而且核心是人。核心技术包含三种:物联网、机器职能、区块链技术,并不只是我们过去理解的传感器、 摄像头、工业设备等。比如我们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可以通过APP遥控打开家里的空调、电视,而是更高级的机器职能,比如GOOGLE的Google Now,他能跟踪人的行为,从而推断出你的需求,比如你过去一个月内固定周五去打羽毛球,他可能就帮你定下下周五的羽毛球馆,帮你从淘宝上及时买羽毛球)。
还有,从去年开始,逐步出来一种新的知识学习模式,叫“内容付费”,即从过去在互联网上看大部分信息和知识都是免费的,变为“部分内容需要付费”,即挑出一些精品内容,找一些大咖专门提供,通过APP在线阅读、听的方式,为内容付费。有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那不是坑爹
吗?但其实,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免费得到的信息,很多都是有误导性的、不准确的、没有时效性的。而付费阅读,则需要作者对顾客负责,它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必须足够吸引人,否则订阅量、收入就会直接体现出来。
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我觉得不断拓展自己的带宽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正如承载信息传播的工具带宽被逐渐突破一样,我们有一天也可能因为带宽不够被淘汰。如果你不注意,不行动,那一天不会太远,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