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十岁前的读不懂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我第一次读到的《红楼梦》,是超级简体版,应该是哪个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还带着拼音。当时我手上的书还有《格林童话》,虽然十岁了,我还是觉得后者更有意思。
十七岁时,《林黛玉进贾府》只是高中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了解到"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再无更多。
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这十年间,我是有翻过这本书的,又知道这本书有好多个版本,有好多学者研究,我看过刘心武的解密,在电视上偶尔看过周汝昌老先生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太low了,越看越觉得看不懂。
也就是说二十八岁前之前我从来没读懂过这本书是在说啥。现在快三十了,我想如果我对人生的无常没有特别的感悟,我还是读不懂。三十岁之前那些能读懂红楼的人都是极有悟性和慧根的。
好在在理想国看到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我才知道我不懂的点原来一直是:我不知道这样一本名著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怎么能和"我"扯上关系呢,因为《红楼梦》这本书用众多人的命运展示了儒释道三种人生哲学。
人总归是要思考这辈子应该怎么活着这个问题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站的角度高点,会有意识把这个问题当哲学问题来思考,而有的人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会无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
不管有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是遵循哪种价值观人生观活着,但是我们如果还苟活着的,背后一定是有某种价值观人生观支撑着我们。
二 两类人生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不明白开头干嘛先讲贾雨村和甄士隐这两个人物,尽管后来知道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甄士隐是香菱的父亲,跟剧中人物是有关联。但对于这种关联,我仅仅理解到人脉这一层。
通过白先生的解读才明白,这两个人物具有极重要的象征意义。
贾雨村的人生经历是:一个有抱负才华的书生,想求取功名,但是穷困潦倒,当时寄居在姑苏城里的葫芦庙中,以卖文写字为生。得到甄士隐资助后,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为他贪污、对百姓残酷、仗着自己有才华对上级不尊重,上级就找机会以篡改礼法为理由奏了他一本,他就被革职。后来受聘到林如海家担任林黛玉启蒙教师。跟黛玉到贾家后,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红楼梦》中的三大案件都与贾雨村有关。
贾雨村的人生具有代表性。他的蜕变过程就是当时读书人的完整经历。经过苦读赶考,高中之后进入官场,最开始胸怀大志想为百姓做好事,但是进去之后遭遇挫折,体尝到官场黑暗,经历宦海沉浮后逐渐适应大环境,自己也徇私枉法,勾结权贵,最后获罪。
甄士隐的人生遭遇是:甄士隐一家本来是姑苏城一个小康之家,甄有一独生女甄英莲,英莲三岁那年元宵节,在看社火花灯时,家奴没看好,英莲被骗子拐走,又被人贩子拐卖。甄士隐与妻子找不到女儿,先后病倒。没过多久,隔壁葫芦庙失火,甄家的房屋也被烧没了。他想到田庄去安家.但是又逢灾年,田庄不能难以安身.甄士隐将田庄卖掉之后投靠了他岳丈,他岳父是个势利眼,甄士隐后来的日子不好过。一次外出散心时,遇到跛足道人,听了"好了歌"后,悟道,跟道人消失了。
甄士隐的人生也具有代表性,普通人家,小康生活,家人团圆,本来幸福美满。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经历人生无常之后,境遇急转而下,顿悟人生如梦。
他们的人生就是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就是芸芸众生的人生。
三 儒释道三种哲学
儒家是:秩序,稳固,有求,入世。人生的意义在于建设奋斗。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奋斗的结果上,有无取得名利,有无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如果不能通过追求得到这些,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的。我觉得"有求,入世"就是主观上积极追求功名,改善物质条件。从而在客观上形成社会的"有序稳固"。
道家是:了却"功名",了却"金银",了却"姣妻",了却"儿女",最终达到精神的自由。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个人精神自由的释放上。儒家思想里,人生的意义的获得,依赖于外界。
外界的东西追求到了,人才能真正的自由释放了。但外界是不可控的,会有挫折或者无常发生。那么即使自我再努力,也不可能追求到人生最终的圆满。面对人生无常,内在精神一定会感受到痛苦。有痛苦,就难逍遥。所以把意义寄托在外界,内在的精神注定得不到绝对的自由。那么要想获得真正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就得摆脱外界即功名,金银,儿女 ,家庭的束缚。最终逍遥于世。
佛家是: 万事皆"空"。我们总有一天会死亡,对于有形的物质世界而言,"我"只是过客。反过来说,对"我"来说,有形的物质世界也是过眼烟云。我们一生忙忙碌碌,终究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我们临死的的时候真正拥有过什么东西呢?除了对过往人生的记忆,对于人生的感悟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原来这辈子于"我"而言,真正存在过的东西,是我的想法,感受。如果我死了,世界上最后对我有记忆的那个人也死了,我的感受,我的喜怒哀乐也死了。就相当于我从来没有来过。来过,跟没来过一样,是"空"。
看透"滚滚红尘"原来是一场"空"后,人的人生态度也会发生转折,什么都没有意义了,那就算追求不到,也没有什么可痛苦了。放下"我执",超脱人生。
白先生在书里是这么说的:"人大概都经过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从儒道释,大致都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阶段不冲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三样哲学都有。所以中国人既出世又入世的态度,常常造成整个文化的一种紧张,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态度在这之间常常有一种徘徊迟疑,我想,这就是文学的起因。"
从白先生的这段话里,我其实没有分清道和佛的区别。我现在仅谈谈我的理解。
我觉得儒家和道家区别是明显的,儒家鼓励世人,做加法,遇到挫折后换种进取方式继续做加法。道家倾向于鼓励世人做减法,达到个人精神的完全自由。道家还是鼓励人得有追求,若要追求,人就得在这个世界上追求,了却"功名,金银,感情"是说,对这些东西的态度转变了,不把自我的价值转嫁给这些外在的东西了。而不是说,不种地,不劳动,不和亲人打交道。道家是换种态度和世界接触。佛家呢,直接说,不管追求什么,这个结果最后都会不存在,来跟不来既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提前走也无妨,入了佛门,跟尘缘彻底就没关系了。佛家直接和物质世界绝交了。
这种哲学思想的区别在具体事例上的体现就是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追求而不可得"这个痛苦问题的应对方式。
贾雨村的方式是,反思陷入痛苦的根源是,追求手段不对,没有看清大环境。那还是接着入世,不过要换种追求手段。甄士隐呢,他已经无路可走了,年老,又有病,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换新的方式了,似乎只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余生了。
但是甄士隐听到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时跛足道人点化甄士隐要"了却功名,了却金银,了却姣妻,了却儿孙",就没有痛苦了。
甄士隐醍醐灌顶,如梦方醒,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体会到,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他自己又悟到:人生就是一个场戏,世界就是大舞台,"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甄士隐跟着跛足道人走了。
四 一个世界
白先生说,贾雨村和甄士隐是继神话架构后的一个寓言。
贾雨村的人生际遇是可以看出大的政治背景,看出世道是怎样的。
甄士隐的人生遭遇的无常,也是世人都会经历到的无常。同样贾府的人也会遭遇到。
顽石历劫,要去下凡了,凡间是什么样子呢。凡尘就是贾雨村生活的世界,就是甄士隐悟道前生活的世界。
这个世界会把人心变了,这个世界会有无常发生,这个世界真的充满痛苦。
几百年过去了,当读到《好了歌》后,我觉得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顽石面对这样的世界,怎样展示它的"情"呢。且看下回分解。
五 三十岁的感悟
白先生说,"过去"的中国人有这几种阶段。但是我却觉得现代的中国人貌似也有这几种阶段。
现在的奋斗青年的励志故事都在说,不要抱怨社会的不公,要在现有的环境下努力把自己变的更强大。"追逐名利"在现代社会只是语文阅读理解题上的贬义词,在现实社会里已经变成要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了。这不就是积极入世的样子吗?只有这样积极入世,社会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跟我老公有时候也就会为这样的问题争论。要不要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岗位呢?要不要折腾下看从哪儿能挣更多的钱?这时候脑子里会觉得应该要奋斗一下,毕竟还年轻。有时候脑子里又会蹦出另一种想法,算了吧,挣那么多钱有啥用,说不定自己也花不着。够吃够喝就行,知足者常乐。
当老公支持第一种想法,我说出第二种想法时,老公就会说,我们现在还年轻,就应该坚持儒家这一套。人应该有所求,不要这么早就想着无欲无求。我就说,拼死拼活奋斗过到达峰顶之后,你还会觉得没意思的,所以倒不如不拼的好。这时老公就会严厉的说,当你得到后,你再说有没有意义。还没有奋斗呢,就说没有意义,然后不去奋斗,这样太消极了。
要不要那样拼命的追求名利,这样的纠结,我觉得就是人潜意识里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里徘徊迟疑。
什么时候人才会徘徊迟疑呢,也许是自己真的经历过人生的无常,又或者说是看见过别人经历过人生无常,对未来的可能的无常有种担忧吧,纠结在期望得到又害怕得不到的选择中:追求吧,怕追不到,追到时,怕失去。不追吧,不甘心。真失去时,又痛苦。
如果入世有求后,在任何事上想有所求就能达到所求的话,即想要平安永远有平安,想要名利,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的话,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估计也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有什么徘徊迟疑。
怎样解决追求而不可得的问题呢。
我觉得儒家思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贾雨村追来追去,是得到名利了,但自我已经迷失,最后的人生还是失败的。他能迷失,除了环境背景外,还有就是他本性中自私贪婪并没有去除。"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从根本上剔除不了人本性中的自私贪婪丑恶。
道家的解决方式是,不让追求,了这个了那个。但是功名利禄娇妻儿女也不全带来的是痛苦啊,在追求的过程中,从这些东西里还是能多少获得幸福的。要摆脱这些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可是怎么摆脱?就算摆脱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就能和谐相处了吗?人性中自私贪婪丑恶照样还在。
佛家说,人生是一场空,那人为什么要来呢。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又为什么要演这场戏。既然这里不是故乡,那故乡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我们究竟从哪里来?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们来这里是干嘛来了。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我们是应该寻找自己的故乡呢,还是就在他乡这么痛苦的活着?怎样活着才能解决掉人生的痛苦呢?人活着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最终还是这个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哪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