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关“读书无用论”的讨论突然火热起来,和“我不知道的东西都没用”属于同一个性质,都是标准的反智主义,这无可争议。
有争议的地方在于,许多媒体喜欢将“读书有用论”狭隘地定义成:要考上985等名校,才能证明读书是有用的,或者学历是有用的。
看上去前后的逻辑并不成立,毕竟读书的作用,在于一个人的知识存储量对现实有促进意义。
但这样的文章真的很多,它们在引出“读书有用论”的观点后,用诡辩的手法论证考上名校的好处,如能获得最好的资源和人脉,以及提高面试的成功几率等。
为了配合这种观点,许多文章还引出了某500强企业前HR的对话视频,大家有兴趣可看一下。
在视频中,前人事经理小米揭露了招聘会的“潜规则”:“离开招聘会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就丢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毕业生小何立刻反驳:“都是大学毕业生,都没经验,985也没经验,您为什么只用他们不用我们呢?”
小米回应,很多985大学毕业生,精通计算机语言,或在校期间已经参加了大型金融集团的实习等。而小何只会用“学院学生会主席”这种虚职来标榜自己的能力。
最后小米总结:“你又不是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不了解你啊;你也不是我的老板的孩子,我不认识你啊!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不用手边的资源而去了解你并且把机会给你呢?”
在这个视频里,我不纠缠小米的态度是否傲慢,她的做法也没有任何问题,和北大状元熊轩昂一样,都说出了大实话。
世界500强企业筛选人才是以学历为主,本身是一件很公平的事,虽然每家企业都在说不看学历看能力,但他们也知道985肯定有差生,普通大学也有优秀的人才。
不可否认的是,985的氛围导致出人才的概率比普通大学高得多,名企可以确定的是,能考进985的学生,本身就证明了对学习的领悟能力很强。
也因此,应聘名企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只需在北上广就能招聘完成,无需跑到偏僻的地方,省下许多成本,是很合理的事情。
02
但是很多文章对观点的站队极其严重,为了宣传读书和学历的有用论,得出的结论也十分极端。
是否每个人都要考上985或者211,然后去考研,顺利进入500强企业,这才是正确的出路呢?如果进不了500强,是否该接受失败,活该被饿死的下场?
入读名校的名额既然是固定的,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就有940万人,上不了名校的学生要何去何从?那些考进专科的学生,就得断绝他们的前路?
谁都知道靠近北大清华肯定有出头之日,但名额就这么少,不可能所有人的教育资源都公平。
如果媒体不尊重客观的教育资源匹配,一味强调学历的重要性,贩卖知识焦虑,就是在耍流氓。
所以说,这一类呼喊精英努力的论调,代表不了所有人,只会让考上名校的学生,建立坐享其成的优越性,普通学校的学生产生无法逆转的自卑和颓废。
这种思想的极端化会让人不安,带来人心的焦虑和浮躁化。
当下,各种赚快钱的网红是“读书无用论”忠实拥簇群体,此外这种论调也和大学的环境有关。
当前的大学氛围,无论是专科、本科或者是名校,都有许多学生处于混吃等死的状态。他们肆意地浪费四年光阴,混一个文凭就踏入社会,没有任何真本事,和没读大学的人处于同一起跑线。
大学生群体努力犯下的恶果,让社会认可“大学无用论”的论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今你再看网络上,充斥着许多歪曲的论调:大学毕业后才发现,高考前后所掌握的知识是人生中的巅峰,等到了大学就开始退化。
如果你深有同感,真的要反省一下了。
03
如果因为名企看不起而自我颓废,这只是一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
选择考研,确实是逆袭的途径之一,但要懂得幸存者偏差的情况,成功的人总是极少数的,并值得被歌颂;失败的人,将继续奔赴在浩荡的考研之路。近年来,在考研大军的人数比例中,往届生复考的比例越来越多。
误以为考研成功,高薪酬的工作岗位就能唾手可得,这和白日做梦没什么区别。到那时候,你就会明白,名企说的不看学历看能力,是真正制约在员工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如果不考研,在大学期间就得定位好自身发展的方向。有句比较老的话说得很在理,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轮不到拼天赋,这在大学生人群中十分适用。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高考考砸了,被调剂到粤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专业是学前教育,这对于一名理科男生来说,是很崩溃和无法接受的。
他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毕业后想去广州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工作,于是腾出所有的空闲时间去敲代码,从大二的寒暑假开始,多次申请到公司的实习名额,并成功在毕业后转正。这就是不看学历看能力的逆袭方法。
如果已经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就不必曲线救国,即使当前的公司规模很小,也比大企业的能力(相对)提升得快。
在现有工作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尝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培养多一个技能,尽可能摆脱低水平和重复性的体力岗位。
从大学开始,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对的,我们还没有达到平凡可贵的层面,不要擅自去碌碌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