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孩子玩投掷游戏,他靠门,我靠窗,当纸飞机掉到我们中间的时候,还在示意让我捡,我坐在板凳上不愿动弹,想让他捡。
他也没有动,但是我觉得又不好那么僵着,就突发奇想说了一句,“小飞机你过来呀!”。
下一秒,孩子猫着腰用双手推着小飞机跑到我这边。这是少有的我觉得很轻松的一个瞬间,因为以往都是我替他想主意,他执行就好了,或者干脆我不动脑直接身体力行。
但这次让我意识到一点,其实孩子自己是可以的,只是呢,一直以来没有给他思考的机会,没有给他展示的机会,因为在大人眼中,总是以为孩子“太小了”“做不到”“还是我来吧”这种自以为是的念头作祟。
再回顾以往和孩子相处的情形,孩子手湿了错愕的矗立在那儿的时候,我不假思索的给他拿纸巾;
孩子说掉了,我头不睁眼不抬说“捡起来”;
孩子说要尿,我急切地说“赶紧上厕所”;
我在厨房忙碌,孩子说想看看,我就应付一下后,催促道“你去玩点别的吧”……
看起来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但中间是否少了些人情味呢?
我为了快速达成目标,又或者因为疲累、图省事、怕麻烦,基本上都是命令的口吻直接说结论,这中间没有过渡,没有寒暄,不用孩子思考,也不用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呈现的一切结果都只是我想要的,但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我没有问过,他也没有时间表达。
如果我们之间再多些交流,我不下结论,会是同样的结果吗?我们的互动可否再有趣一些?
比方孩子说手湿了,我可不可以问他“手湿了怎么办呢?”;
说掉了,是不是可以问句“怎么掉了,摔坏了吗?你想怎么解决呢?”
说要尿,能否问句“需要我帮忙吗”?
说想看,是否可以蹲下来跟他说“妈妈现在很忙,需要你自己玩会儿”;或者给他看完以后,问“还想干什么”?
昨天我弓着背洗头发,水不时地淌到地上。孩子在我身后看着,突然走到盆边蹲下来,就用手擎着我的裤腿,嘴里还振振有词“湿了、湿了……”。
哇,那一刻,真的有被暖到!
孩子才两岁啊!他不光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其他人了!
再想想我这个做母亲的,说话总是那么粗枝大叶,言之凿凿但少了孩子那简洁有力却能动人心扉的威力,我虽行动麻利讲究快速高效,但却少了孩子那一抹蹲下来的温柔。很惭愧,其实最应该学习的人是我!孩子是我的老师。
而这个发现,源于我没有因为怕孩子摔倒在卫生间或者影响我做事阻止他进来观看;
而孩子呢,因为我的没有下结论,得以展现和表达,让我看到他更多的那一面,也让他了解到更多一点“裤腿湿了没关系,因为湿的面积小,很快就会干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太多的感动一次次展现于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中,与此同时让人唏嘘的是,又有太多种“可能可行”被扼杀在大人的否定声和“一言就定”当中。
“每少说一个结论,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每少讲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了一次尝试”这句话,即分享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用来警示我自己:为了孩子的明天更加多姿多彩,请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