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 经济运行?
- 为什么需要政策?
- 政策干预的目的?
一 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市场失灵
价格机制的作用?
- 价格机制可以调节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调节产品的产量;
- 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并决定要素的收入分配;
- 价格机制可以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指导人们在现在与未来之间进行选择。特别地,如果存在一个没有外部性的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
正是价格机制这些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得重视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国家不断建立与扩大市场,以便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但是价格机制不是万能的,价格机制不可能调节人们的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指市场在这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 垄断的存在
-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 外部性(Externalities)
-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一般均衡理论中所讨论的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假定市场上不存在这四种导致市场失灵因素中的任一种因素。只要其中一种因素存在,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导致非帕累托最优状态。
1.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非对称信息: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例如某些商品与生产者要素市场上,卖者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在另一些市场买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就是这样的情况。
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将出现问题,在此情况下所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
非对称信息下会导致逆选择、败德行为、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等,并造成损失。
(1)次品与逆选择
逆选择: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产品总是将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比另一方知道的更多时,便会产生逆选择问题。
在旧车交易中,总是次品(Lemon)充斥市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对此做了理论分析,并根据自己独到的观察与思考结论写成了《柠檬市场:资料不确定…》
斯蒂格利兹将其引入保险市场…
设某个旧车市场有200个卖者,每个卖者出售一辆旧车,共200辆旧车待出售。市场上恰好有200个车辆购买者,每个买者买一辆旧车。假定旧车中质量较好的车有100辆,卖方愿意卖10000元(最低8000元),质量较差的车(次品)有100辆,卖方愿意卖5000元(最低4000元),买者中钱较多的有100人,钱较少的有100人。对买方而言,一辆车的质量未知。如果买好车,愿意出P1=10000元;如果买坏车,愿意出P2=5000元。买方对汽车的定价随意(只要不低于底价),不事先标价。
若信息对称,市场均衡。
若不对称:若买方只知道市场上有一半的车是差的,则消费者预期心理价格P0=(1/2)P1+(1/2)P2=7500,能买到的都是坏车。
显然,非对称信息导致的旧车市场最终均衡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的数量低于双方想要成交的数量。
保险市场:建立起老年人健康保险的私人市场是特别困难的,因为信息不对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难以预料,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平均数据定价。提高价格后,往往是患病率较高的老人愿意购买,造成恶性循环。
(2) 如何解决非对称信息下出现的问题
不同市场上因非对称信息产生问题性质不同,需采取不同方法解决。可以通过政府解决,也可以不通过政府解决。
老年人健康保险市场:市场在这一领域的调节是无效率的,产生的问题远比二手车市场的问题严重,因此要通过政府干预。政府、个人、企业出资解决。
非对称信息问题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但不一定都导致逆选择问题,也并非都要通过政府解决。
旧车市场:次品充斥市场的原因是因为购买者不知道旧车质量,因而只愿出较低价格买车,卖者只愿拿次品出售。如果出售者能够向购买者发送某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号,使购买者能够确切知道旧车质量,则不会产生旧车市场的逆选择问题。
eg. 向买者提供有关旧车的质量证明书,一旦买者在某一时段使用的旧车出现问题,卖者将负担责任。这有助于消除旧车市场的逆选择问题。
卖者以某种方式向买者传递产品质量信息以消除非对称信息产生的逆选择问题称为向市场发送信号(Market Signaling)。
向市场发送信号由斯潘思首先建立。他最初用一个模型分析劳动市场发生信号的水平(受教育水平)。
假定市场完全竞争,厂商按照劳动者边际产量价值支付报酬。由于假定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因此劳动者所获报酬为平均产量被出售后收益。假定每个高质量劳动者年平均产量价值为10000美元,每个低质量劳动者年平均产量价值为5000美元。
如果雇主无法识别两类劳动者,只能按照劳动者生产力加权平均支付报酬,每个人年薪7500美元。若高低质量劳动者都接受,则劳动市场不会出现逆选择问题。
显然高质量劳动者不接受。但是高质量劳动者要想证明自己是高质量劳动者,必须向雇主发出市场信号。其中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劳动者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不要接受高等教育。
假定不同类型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不同,高质量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成本较低。
劳动者在选择受教育程度时要进行成本与利益分析。
显然,劳动者的选择是在不接受高等教育(D=0)和只获得D*的高等教育两者之间进行。因为只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低于D*,劳动者得自高等教育的利益与不接受任何高等教育一样,都为0。
当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超出D*后,其得由高等教育的利益与接受D*程度的高等教育一样,都=50000,而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D*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因此雇主在选择D*时必须慎重。
没有达到帕累托均衡。
- W=VMP=MPP:MPPn=2MPPl
- 非对称信息→逆选择
- 信号→文凭(教育程度,是/否)
- 成本-收益分析:Cn=10000D, Cl=20000D,工作10年,收益为10000*10-5000*10
- C≤R*
卖者对买者发送市场信号不仅仅限于劳动力市场,在其他具有非对称信息特征的市场也存在。eg. 一些耐用消费品市场(eg. 冰箱、空调),消费者对厂家产品质量并不真正了解,厂家往往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书。
(3)败德行为(Moral Hazard)
指个人在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动,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败德行为的后果也妨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医保)
败德行为是在承保人无法觉察、监督投保人行为的情况下发生的。解决方法只能是通过某些制度设计使投保人自己约束自己的行动。
eg. 不实行全额保险
(4)委托-代理问题
微观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在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最大化行为的假定下达到的。eg. 我们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微观经济学主体都不采取最优化行为,就不可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关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存在诸多争论。
厂商是一个抽象体,由企业所有者、经理、工人等组成。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中的谁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旦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社会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美)莱宾斯坦提出的X-非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厂商没有达到最优化目标,指厂商在给定资源下所产生的实际产量低于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厂商内部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并没有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行事。
之所以在厂商内部产生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目标的差异,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存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谁的目标?
利润为资本所得。利润最大化是资本所有者/企业资产所有者的目标。企业内部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企业所有者是委托人,企业雇员是代理人。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通过代理人的行为实现。
但是委托人目标不是代理人目标。eg.经理可能追求企业规模扩张以扩大自己对企业的控制力,工人可能追求工资收入的最大化,或者是工资既定收入条件下追求闲暇的最大化。
经理与工人的努力程度难以观察,监督的成本很大,企业主无法总是监督经理和工人,即使能够监督,也无法知道他们是否以百分百的努力工作。
企业主和工人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只有雇员本人知道工作努力程度。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理或工人追求的目标不同,并且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产生的问题。指经理或个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
一旦企业出现此问题,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其导致的损失不能通过政府解决……
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外部竞争,eg. 企业收购兼并、经理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约束、董事会的监督、股东抛售股票的威胁会对经理造成压力,迫使经理必须为企业赢利。
企业所有者可以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某些措施调动经理的积极性:
- 根据企业盈利情况给经理发奖金
- 让经理参与利润分享
但这些因素只是外部压力,因而不能调动经理的积极性。…
企业所有者与工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对于因个人不努力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可以实行效率工资解决。效率工资是高于市场工资率,同时又使雇员不偷懒的工资,最初由伊伦于1984年提出。
这一方案的基本思想是:由于非对称信息……
在效率工资下,将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存在对就业个人构成潜在威胁,就业工人的偷懒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被解雇,由失业工人代替,这让工人不敢偷懒。
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
最早由(英)马歇尔提出。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阿瑟·庇古首次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一方行为主体的行为后果(成本/收益)中包含另一方行为主体的非市场交易的行为效应(成本/收益),就可以定义为造成了外部性。(糊涂账)
eg. 一个楼盘周围环境好/坏,房价因此上涨/下降,买房者的成本造成了正/负的外部性。
(2)外部性与资源的配置效率
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 ,市场均衡也不是有效的。
负的外部性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带有负效用的物品或劳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生产者提供该物品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从而不能使产生外部性者自愿承担这部分成本,所以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引致社会生产性资源或消费性资源的配置扭曲。
为了清楚地衡量这种给第三者或社会造成的损害,经济学中引用一个外部边际成本的概念,是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产量而给第三者带来的额外成本,它是生产某一物品或提供某一劳务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一部分,但它未在该物品/劳务的价格中得到反映。
实际价格P=MC=MC1+MC2 销售价格P1=MC1 P1<P,造成实际价格比销售价格低的假象,社会需求量增大,造成恶性循环 (MC2是外部边际成本)
解决方案:外部成本内部化
庇古提出:庇古税(=MC2)(难点:无法度量)
科斯定律……
排污权交易理论分析
一 产生背景
企业生产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就会破坏环境,这就是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1920年,(英)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可以采取对污染者征税或收费的方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其税收标准应等于污染的外部成本,从而使企业成本=社会成本,企业最优产量决策=社会最优产量决策,污染水平也是社会最低的。这种税就称为庇古税/排污收费。
庇古的理论曾受到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认同。根据庇古理论,要达到环境保护的问题,环保部门需要:
- 计算每个企业的允许排污量
- 监测排污水平,以促使每个企业遵守排污法规
- 对不规范排污的企业实施惩罚
但从总体效率而言,这种政策不是有效的,制定有效庇古税的信息负担相当大,无法计算有效的庇古税,即使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也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因此,庇古税在实践中有很大的缺陷。
1960年,科斯在有关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中指出,污染需要治理,而治理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污染权也可以交换。从而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后来的学者对科斯的这一思想表述为:只要市场交易成本为0,无论初始产权如何配置,市场交易总可以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所谓交易费用是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
美国是最早实践排污权交易的国家。补偿、储存、容量结余。
二、实质
是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通常情况下,排污权初始分配不影响治理效率,因此环境管理部门不需为企业规定治理责任,而由企业自主决定:环境管理部门要做的是确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出该区域的最大排放量。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排污企业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污染程度,从而买入卖出排污权。排污权交易在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下,各个持有排污许可指标的企业在有关政策法律约束下进行交易活动,其实质可以归纳为:
(1)排污权交易是环境资源商品化的行为
排污权是排污企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种许可资格。由于环境容量也是一种资源,排污企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实质上就是占用环境资源的行为。所以,排污权交易中被交易对象是环境资源,交易使环境资源商品化,结果是将全社会的环境资源重新配置。
(2)排污权交易是排污许可制度的市场化形式
(3)排污权交易是环境总量控制的一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