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日朋友向我讲起一条新闻。
一位复旦大学的女生学业优秀,但一直没有男朋友,在回家的时候,屡次被其母“催嫁”,让她下次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带一个男朋友。
于是,女生在下次回家的时候告诉母亲:妈妈,我有对象了,但是女生。
母亲感到震怒、丢人、耻辱、不能理解,觉得自己的女儿有精神病。于是将女儿软禁在家中,并找了一个之前与女儿并不相识的男子强奸了她。在这之后告诉女儿,你们必须结婚。
女儿冷静后告诉母亲,我知道了。让我去学校收拾一下东西,然后我就回来。
女生回了学校之后,自杀了。
母亲第二次感到震怒、丢人、耻辱、不能理解和痛苦,于是去学校大闹,并且哭喊着让女儿的女朋友出来偿命。认为都是她带坏了自己的女儿,让她从正常人变成了同性恋。并且咒骂自己的女儿,让自己失去了做一个好妈妈的机会。
二.
刚听到这起事件时我很难过,像很多同类型的故事一样,是年轻人的自由意志和爱情与老一辈人的错误认知的碰撞带来的悲剧。
但是当听到最后这位母亲咒骂自己的女儿说,你让我失去了做一个好妈妈的机会,这段情节的时候。除了难过之余又感到非常震惊。
甚至觉得这位母亲爱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值得被夸耀的年轻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女儿。这句话像是在可惜着失去了一个机会,失去了一个可以做优秀的年轻人的母亲并且为之感到荣耀的机会。
而当这份自尊被打碎的时候,她恼羞成怒。而无论她的女儿是谁,是不是这条因为她的偏见而结束的年轻生命。
三.
后来,另一位朋友与我一起讨论了这起事件里,女生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总结下来,不过两种。
一是彻底与带给她痛苦的家人决裂,二是选择妥协。
如果选择了与家人决裂。一个宁可结束自己生命,也不愿意回去面对和伤害母亲的人,势必非常难以做出这个选择。即使一时冲动走上了这条路, 也很难轻易原谅自己。
一个尚未毕业的女大学生,主动断了自己的来路,孤立无援地支撑着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各方面压力,难度与痛苦可想而知。从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生没有这样的勇气。
而女生选择了妥协,从学校回家结婚,她将面对的是此后余生的偏见与看管,来自周围亲朋好友的轻视与闲言碎语,生命里只剩一个是母亲的帮凶的男人。两个人合力夭折了她的前途和自由的可能性。
围城里不仅满地鸡毛蒜皮,甚至连落脚安憩的地方都没有。想想都令人觉得看不到一丝绝望以外的光。这样的余生,与牢狱又有何区别。
这样比较下来,竟令人觉得在这种时刻选择结束生命,可能是痛苦最少的一条道路。
当死亡竟然成为逻辑推理下的最优解,这现实不得不令人觉得残忍得可怕。
但生命又岂能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如灯灭,如烛尽,死了就是死了,什么都没了。任何好或不好、幸福和不幸、痛苦和开心的概率都从此没有了任何关系。连可能性都没了。
诸事复杂。
四.
某一刻也会突然感觉到幸运,自己是异性恋。当然同性恋也应该受到同样的支持、尊重和理解。但只是有时候会觉得,你爱一个人,爱他什么呢?
一生很长,遇到喜欢、性、怦然心动和日久生情都不难。
但遇到理解,却非常难。人与人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成长经历、三观、目标和状态,像是一颗颗小行星一样独立运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世界。
那么在此基础上,愿意用耐心和温柔去靠近、理解另一颗完全不同的行星,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理解甚至比陪伴更重要。理解伴随着沟通和信任,在精神层面可以非常默契地交流,人和人才得以持久地共处。
否则,为什么非要和另一个人构建亲密关系呢?在现代城市里,一个人生活俨然也是一种自由。
因此在爱和理解面前,性别并不那么重要。性别带来的,也许会有生理结构影响下思维方式的不同,但这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去理解、接近和爱另一个人的决定因素。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以性别来限定我能不能喜欢或者爱一个人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想和某一个人共同生活,也一定不仅仅是因为觉得她或他的生理结构有吸引力。
扯下性别幕布之后,爱情只是爱情。
我们这一辈人在种种关于同性恋的科普之后面对的舆论环境,已经比上一代宽松了很多。但依然有着许多误解、偏见和歧视。虽然历史的发展趋势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一切总会越来越好。但历史的一个小波折,可能就是许多人的一生。而终其一生的委屈,也不过是其他人茶余饭后一句轻描淡写的谈资。想到这一点,不得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