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学生的Harvard之路(2012-04-27 14:04:51)
一般认为能上Harvard的同学一定是GPA巨高外加GT接近满分的成绩,而反观小Y同学的GPA和GT成绩在申请名校的大军来说只能说是很一般,而且小Y同学也没有获得过很有影响力的大奖(一次校级设计一等奖和一次国家级入围),更没有大牛为他出推荐信。哪究竟是什么让小Y同学获得了Harvard的青睐呢?
小Y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很青涩,有点书生气的大男生,在和小Y长谈之后我发现小Y是个很有思想而且很自信的学生。和很多出国的学生不同,小Y同学在大三才定下来出国,而通常想冲击名校的同学都是从大一开始准备起。促成小Y出国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对国内教育的失望,优秀的学生总是期望从学校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一点上国内的高校往往很难满足的学生的要求。我做为一个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过来人,在这点上我是很赞同小Y的。二是从专业上来讲,更有利于提高设计能力,能够得到在国外事务所实习的机会,能够得到将来在西方世界旅游的机会。小Y同学很喜欢旅游,这一点在以后的申请中还要提到。
大方向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事就相对简单了:报班,考G,考T。在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之后小Y同学又迷茫了,这样的成绩能申请到Harvard这样的顶级名校吗?这时小Y找到了我,请我给他提供专业的意见。在看过小Y的作品集之后我认为他是完全有实力冲击顶级名校的。小Y的作品集是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作品集,其专业程度甚至远超过一些本地的设计院。而建筑学是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对GPA和GT成绩不是象理工科那样的看重。在建筑学有一种说法:一个学校不录取你可以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录取你一定是因为你的作品集。小Y同学平时就很注意整理自己的做平,与一般同学申请时要花2个月时间来重新整理甚至重做作品集不同,小Y同学的作品集只花了20天就做好了,而且很专业。那么我的基本判断是小Y同学的基本条件是满足名校要求的。
既然是满足名校要求的,
有PhD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更多是做一种深入而又广泛的学习为去高校做老师而准备的,不是严格意义的博士学位,Harvard自己也这样说,而且他的PhD项目只有3年而不是通常5年。显然Master项目要更适合小Y同学一些,在GSD建筑学系的介绍的第一句话是“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s rich in diversity, creativity, and scholarship.”那么做为一个建筑学系的学生显然也应该具有多样性(diversity)、创造性(creativity)和学术性(scholarship)。那么文书准备处理要写出对建筑学的理解还要具备这三个特点。在和小Y同学长期的沟通之后我们确定了文书:以小Y同学对建筑学三阶段的理解为主线(三个阶段风格不同体现多样性),每个阶段与作品集相结合(体现每个阶段的创新),展现出小Y同学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思想的变迁,很自然的引出为了把设计能力提升到新的阶段而来Harvard 学习(体现一直以来的学术性)。整个文书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比较朴实的文字,任何一个过了6级的学生都能完全读懂,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朴实的文书来体现学生的踏实不做作。既然文书走的平实路线,推荐信上也没有必要去找大牛,虽然国内学院的院长是海归,但是我们考虑这个院长和学生接触很少,推荐信意义不大,三封推荐如实反应情况就好了。于是三封推荐信从学生presentation越来越成熟;学生坚持自己方案不愿意改变的固执到逐渐学会妥协的变化过程以及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再设计三个方面紧扣文书遥相呼应来展示老师眼中的学生。作品集方面除了要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在PS中也要提到这个作品是展示哪一阶段的设计思想,以及整个设计思想的演变。可以说PS、推荐信和作品集我们是做为一个整体来准备的,而不是独立分开。另外一点要提一下的是,在GSD的主页我们发现系里面提供很多旅行奖学金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走走多看看,所以我们在PS和Resume也稍微突出了一下小Y同学热爱旅游,并且在作品集最后一页附上了一些旅游采风的作品,我想这也算是投其所好吧。
通过这段详细的叙述可以看出我们在Harvard的GSD上面花了非常多的功夫,最后获得录取其实也不意外,此外还获得了哥大等几所名校的录取。那么在申请的过程其实还有一些教训的,比如每个学校对作品集的要求都不一样,一定要完全满足学校的要求,不要有侥幸心理,比如加州伯克利就是因为作品集没有完全满足要求而给的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