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即将出差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一直策划要带哪本书一同出游。在书架上看来看去,看到了这本杨绛传。虽然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或者作品,我一本都没有看过,当然,读书太少,确实是我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知道这两个人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这本书的作者是夏墨,是属于他人为杨绛所写的传,至于他是亲自去采访了杨绛,还是搜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最终得出来的传记,我没有去研究。
全书一共分为十三卷,从杨绛的诞生到她的百岁,中间跌宕起伏,有在英国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也有回到国内战乱时期颠沛流离的日子;有艰难时期的奋起办学,也有无可奈何面对亲人离世。
作者的文笔很好,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当年感动了中国的一个文坛老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如何的品性高洁,也向世人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果要从传记内容的角度去写这篇读书笔记,我想我可能没有办法概括出来。也许我可以谈一谈,自己看完传记之后,对杨绛先生的一些认识,对自己的一些认识。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也曾经出国留学。所以他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上心,他并不认为女孩子就不应该学习,所以杨绛借读于清华,在清华研究院读书,出国留学等等人生轨迹,都有她父亲对她的支持。
杨绛嫁给钱钟书之后,钱家本打算让杨绛像传统的妇人一样,在家相夫教子,不要出去工作。杨父评价道:钱家倒是奢侈的很,我花那么大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做不要钱的老妈子了。
正是因为杨荫航的人品和视野影响,帮助杨绛铸就了面对生活的强大心理基础,面对繁华,能守住内心,面对苦难,能不忘乐观,即便是人生中最爱的两个人都先她而去,她依然可以守住这种单纯的心态,帮他们完成未竟的心愿。
所以,我现在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为我孩子打下的基础,我的行为,将来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的基础。
坚实的感情基础
杨绛和钱钟书的感情应该是中国大多数已婚夫妻所羡慕的。但其实他们的婚姻放到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我们未必都可以做得到。
在英国的生活中,两人互相理解,杨绛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进化成了留学家庭的万能妻子。而钱钟书从未视她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他也会用笨手笨脚的偶尔做一次早餐,慰劳辛劳的妻子。
这一点上,俗世夫妻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就好像我就会心生郁闷,我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就连三岁的孩子都会搭把手,但是阿错先生却只会躺在床上看手机。但我却会忽略他刚刚一人带队,带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去厦门玩了好几天,这个过程一定是很辛苦的。
感情一定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的,杨绛和钱钟书两人的坚实的基础就在于两人对文学有同样的热情,对生活有同样的热情。两人的生活中互相赞许互相支持,当这种沟通旋律占主导,即便有一点小小的摩擦,大概也真的不会往心里去吧。
而我们俗世夫妻,恐怕太难从对方口中听到一点认可和赞许了。因此每一次的责备都是负面积累。
爱学习的人不会想得太多
总有人会说,看书太多看成书呆子所以总想有的没的,但实际上我们很多烦恼都来自于书读的太少而又想要的要多。
杨绛和钱钟书这一生,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两人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对物质对感情的需求都很简单,不过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温暖别人,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爱。
曾经有人写信给年岁近百的杨绛述说自己的人烦恼,结果直爽的老先生就回了一句话:你的烦恼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读来真是很幽默。
如果我们的生活都忙于思考人生并且在不停了解丰富人生的方法,确实有许多的烦恼根本是排不上优先级的,既然不重要,也就无从烦恼了。
在有生之年珍惜
对人生看得通透的人,通常都会珍惜。杨绛也是如此,出国留学的时候,她母亲去世,在此后不久,她和钱钟书决定中断学业回国,伺候杨绛基本上都陪伴在父亲身侧,直到父亲最后回到苏州老家,病重时因为时局的动荡,竟然无法第一时间赶到身旁,以致错过了临终的一面。但因为那几年的陪伴,杨父一定是少了许多遗憾的。
想起前两日,母上大人转告的父上大人的抱怨,抱怨我今年电话也很少给他打,微信也很少视频,竟然是不把他当人了。当时听到这话,我心里真的是百般滋味,我的老爸,如今也开始进入老年的性格变化期了,俗称更年期,性格越来越执拗。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不仅仅不能陪伴在他身边,还每年都要让老妈和他分开好久,其实他的变化何尝不是我造成的呢。
也许现在我还没有解决办法,但是这个事情如果放在我的心里,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想,不需要用太久,我应该可以实现的吧?
小结
看别人的故事,其实很多事情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在看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就是看书的意义。这样也不需要想太多了,看书的过程中都已经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