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枷发轫于何时,尚无实物资料可考。《物原》“器原”中提及“神农作枷”。神农即传说中的人物,故不可靠。但可以从功用和早期的文字中寻得一些足迹。
先谈功用,《释名》一书就很清楚的对连枷做了解释。“枷,加也,加杖於柄頭以撾穗而出其穀也。 或曰羅枷三杖而用之也。或曰了了以杖轉於頭,故以名之也。”简言之就是用来拍打穗状谷物使子粒掉落下来的一种农具。由此可知,种植穗状的谷物是连枷诞生的前提,在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许多穗状谷物,最为人们知晓的就是大量稻谷,经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由此可知,应该在河姆渡时期就应该有“加杖于柄头,以过穗而出其谷也”的木器了。但在河姆渡出土的三百多件木器中似乎没有,不知是木器易朽,未曾保存下来,还是时代久远难以辨认的缘故。
下面我们说文字线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碎片中有“攴”和“殳”两个字,尤为可疑。“攴”和“殳”多见于兵器用,在上古时期兵器与农具应是一体,农时用作农具,战时用作兵器,后世逐渐分离,但在非常时期农具也可以用作兵器。如农民起义时,《过秦论》中就有提及“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我们先看甲骨文中的“攴”字,“攴”字像是一个人的手拿着一根木棍,棍的顶端加有一根短一点棍子一样的东西在做打击状,这就很符合“加杖于柄头,以过穗而出其谷也”。再则《説文解字》解释“攴”字说,“攴,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这也很符合使用连枷的规则,用此器用力要均匀,且有节奏,使蛮力是不行的。
而甲骨文的“殳”字更为直观,像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在敲打穗状或颗粒状的东西。这很吻合《释名》对连枷的解释。
丁酉仲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