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相处时,可能会碰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有时候遇到的事儿是原则性问题——大人眼中的大事,家长教育孩子,孩子梗着头没有一丝悔改。有时候并不因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家长和孩子说着说着就闹起来了,小事也闹得不可开交,无法收场。
作为教育人,我见识和经历过一些让家长头疼的事儿。选取几个有特点的个例,分析和探讨一下,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合理的面对和化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小李爸爸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有自己的画室工作坊。家里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是姐姐现在在国外留学。小李爸爸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想让孩子有好的前程。可是,事与愿违,孩子很有个性,学校里老师说的话舒服了,很乖很听话,但是老师说的话让自己不舒服了,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去学校了。这样就造成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家长和学生,家长和老师,学生和老师……特别过激的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去学校上课,在家里对孩子一顿揍。有些矛盾冲突的画面家长发给我看,我都觉得非常痛心。冲突日积月累,进而引起其他连锁反应,在家里家长不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更妥帖。
小张在班里面是个刺儿头,上课总是各种搞怪,接老师话,扰乱课堂秩序。年轻老师来上课,他把腿翘到桌子上,嘴里喊着“来了老弟”,同学们哄堂大笑,他自己洋洋得意。在平时,小张的规则意识差,强权思想重,谁招惹了他,他就用拳头说话。孩子爸爸说,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听话就挨打。我自己开公司,管理几十号人,都和谐的很。在家里我跟孩子妈妈感情很好,家里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他,家里鸡犬不宁都是他闹得。
小王,学习成绩和各种表现一直都很好,到了六年级突然就变样了。因为一些他自以为别人冒犯他的事儿,拿着笔到同学家楼道里写了一些辱骂别人的话,同学家长气到报警。小王的爸爸还是司法系统的,遇到这样的事儿照样一筹莫展。我请孩子爸爸来聊聊应该怎么化解,家长甚至觉得无法面对,难为情的没来,只是电话里一直跟老师、跟同学家长道歉:太意外了,太意外了,对不起给大家添麻烦了。
……
这是我从教20余年来,遇见的印象比较深刻又比较特殊的几个个例。已经做过家长的朋友,看到这些不知道有没有联想到自己家庭。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棘手难缠的环节。我想,即使没有这么强烈的矛盾冲突,也一定遇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遇到这样或者那样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有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全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是自己身上也有问题?再或者甚至是社会、学校、家庭多维度的问题。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一样。孩子年龄虽然小一些,但是他也是独立的个体。特别是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获取知识的媒介很多,课堂、书籍、网络、电视、自媒体等等,这些让孩子产生了很多独立的思想。
强按牛头不喝水。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刚才例子中有独立个性的孩子把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家长的打、骂、说教,在我看来,教育价值不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是全盘否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的是一个对抗者的角色,孩子根本就不关注你对他的教育,孩子只关注对抗。
《进击的智人》一书中,有这样的分析,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共情。大概意思是说,共情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危险等情况时候的一种同理心,同情心,这种共情甚至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是人在物竞天择过程中演化来的一种区分于别的动物的一个重要能力。
那我们在与自己孩子建立亲子关系时候为什么不用这种祖先沉淀给我们的这种能力呢?很可能孩子只是需要陪伴,很可能孩子仅仅是需要温暖,很可能孩子并不需要你给出什么答案,很可能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听众,很可能你的陪伴能给予他莫大的鼓励。
你走进他的心里去,你才能有话语权,你的教育才有价值。俯下身,倾听和陪伴,舍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再像《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的那样,温和而坚持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