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人而言,什么是“山水”?山水并非都指自然,也不仅仅是风景,山水跟人的记忆与心境有关。
日本憧憬中国的水墨山水,日本水墨画也正是派生于此。横山操称日本绘画“从雪舟开始”,何意?问题在于日本绘画在雪舟之前和雪舟之后是否有很大不同。
日本水墨画随禅林画僧而出现,被称作“禅画”。最开始只是五山文化旁系画僧们的业余爱好,东福寺的工作人员明兆开始走专业画师之路,相国寺出现如拙和周文二位画师,后经小栗宗湛继承衣钵,渐渐登堂入室,获得四代将军的庇护,逐渐成为室町文化的一部分。由室町文化的逃离者正式确立了日本的水墨山水画。
一开始,古人就使用毛笔和墨,但显然被艳丽的色彩所吸引,所以除了书法,绘画作品大都是着色画。墨只用于勾勒线条,且比较生硬,被称作“铁线”,画被称作“白绘”、“墨画”、“白画”、“素画”。运笔的水平从麻麻地变得细腻。
十三世纪后半叶,日本称北条时宗的时代,蒙古两度来袭,醍醐寺画僧信海创作佛教画像,1282年的《不动明王像》线条有了浓淡粗细的细微差别。
墨庵于1326-1329赴元,游遍禅寺,客死异乡,在牧溪居住过的六通寺留有画作,被认为是牧溪转世。擅长道释画,即用绘画来表示禅理的作品。代表作《十牛图》。另一幅《布袋图》模仿复制了中国水墨画,预示着日本水墨画的登场。
可翁活跃在十四世纪中叶前,与墨庵同年辞世。传说他于1317年赴元,在中国生活十年。《寒山图》《蚬子和尚图》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墨色已经显出调和的痕迹,笔法运用了“渴笔”的技巧。
良全跟可翁同时期或稍晚,落脚东福寺积极创作道释人物画。《骑狮文殊图》《十六罗汉图》《释迦三尊像》也仅仅是佛画。
铁舟德济也是画僧,曾赴中国,1342年回到日本,善画墨兰,《兰竹图》获得义堂周信的赞许,但整体上模仿了元代画僧雪窗的墨兰,只有些许日本元素。
如上,墨庵灵渊、可翁、铁舟德济都是曾经远渡中国,受中国影响的画僧。
从这一时期再往下,水墨画的正系由明兆到如拙、周文、雪舟,代代传承。这期间还出现了能阿弥、芸阿弥、相阿弥三代。开始出现“脱离中国”的倾向。
禅林文化曾化名“五山文化”,五山指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天龙寺、相国寺。五山称作“业林”,其它在野的禅寺称为“林下”。
林下势力得到增长的是以大德寺、妙心寺为据点的南浦邵明(大应国师)、宗峰妙超(大灯国师)、关山慧玄(圆成国师)三位僧人,世称“应灯关”三杰。特别关山所在的妙心寺一系得到很大发展,成为临济宗的主流。
关山1361年辞世,寂室元光转入永源寺,义满将永源寺作为了祈福寺。这之后,义堂周信与绝海中津进入相国寺,1401年相国寺成为五山之首。
日本的水墨画从吉山明兆(1352-1431)开始,按他在东福寺的职位又被称作兆殿司。他奉命制作了很多法绘佛画和高僧的肖像画。《五百罗汉图》很见造诣,因为创作自画像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画师自觉性。
接下来登场的如拙,被足利义持赏识,生卒年不详,他的作用是改变了日本的水墨画。他最受关注的作品是《飘鲇图》,意义在于其中包含了“新样”的价值观。
“新样”的“样”,在日本文化中有很丰富的含义。指状态,样子,姿态,缘由等含义,扩展为“外观所包含的意义”,“实现其样态所使用的方法”等。“样”包含了有关方法的话题,所以备受关注。
那个时代,新样是指以马远、夏珪、梁楷为代表的,属于南宋院体画的画风。马远称“马一角”,夏珪切取自然的一部分被称为“夏半边”,并称马夏。义持命令如拙参考马夏,以新样画风入画。
将军及其家族雇佣的鉴赏师叫“同朋众”,梦窗疏石就是这一职业的始祖。跟雪窗同时代的能阿弥就是特别有名的“同朋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古今的“式样”上。如拙时期绘画上权威的方法指南被称作“笔样”,专指“汉画”的样式。此前唐画指描绘中国的景物的作品,倭画指描绘日本的风俗和景色的作品,汉画指对中国画技法进行模仿的画作。义持是有名的风雅将军,甚至自己肩负起了同朋众的使命,自己也会拿起画笔创作寒山图和布袋图。
义持命如拙创作的《飘鲇图》是划时代的作品,这是一幅纵轴画,画的位置偏下,屏风上部留有很长的余白,密密麻麻布满名字和印章,内侧是三十余位高僧的诗作。此前没有这种诗画轴。诗画轴的这种形式,得益于“同朋众”的活跃,会所书院的逐渐考究,以及形成集会时即兴创作的风气。类似中国竹林七贤、王羲之的兰亭会。
此时周文进入相国寺,专攻水墨画技法。他继承了如拙的绘画手法,1424年曾随幕府使节远赴朝鲜。他的审美趋向平淡、自若且精细,这些特点在贯穿南宋画风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李朝白瓷般的寡淡。《江天远意图》棱角分明的山岳被称作周文样式。
周文的继承者者为小栗宗湛。弟子中有岳翁藏丘,兵部墨溪、曾我蛇足、文清、能阿弥等人。一位乡村少年到相国寺见习,来到周文身边。便是雪舟。
雪舟非常钦佩感谢周文,但他画中周文的风格并不明显。他可能是大器晚成和游学型的画家。据研究,雪舟的画并不为当时的京都文化接受,因此对自己非常没有自信。也因此舍弃了京都,也舍弃了相国寺,就像横山操舍弃青龙社一样,雪舟舍弃了五山文化。
1467年京都遭遇应仁之乱,雪舟坐上遣明船远赴中国。跟周文远赴朝鲜形成对应。在中国期间,雪州主要周游了北京和西湖,在天童山景德寺获得“首座”的雅号。倾倒于宋学。
后来雪舟短时间内完成《四季山水图》,画风与元末孙君泽相似,其中国风格在室町时期水墨画中显得与众不同。雪舟告诉弟子宗渊说,他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向长有生声和李在二人那里分别学到了“设色之法”和“破墨之法”。长有声是谁不详,李在与李成一样是宋代同期权威画家。
设色是指着色,破墨是指重复涂抹水墨,通过阴影浓淡制造立体感。雪舟在《四季山水图》受到好评后由惊喜到自豪,开始自立。
雪舟称自己未受到明代画家太多影响,当时戴进主导的“浙派”画风流行,沈周这类画家,早上一幅画出来,傍晚就出现十幅临摹的作品。雪舟两手空空而回,其实是一种矜持。
1469年,雪舟创设“天开图画楼”的画房,之后不断出游,被后世称为“旅逸画家”。同时,对宋元的古典作品进行深度研究,《山水小卷》《四季山水图》《仿李唐牧牛图》中可见水平,且特别重视对夏珪、李唐、梁楷、牧溪和山涧等画家的模仿。
雪舟《四季山水图》有多次版本,其中北京创作的这幅有“日本禅人等杨”的署名,被视作与中国对决,“脱中国化”的开始。
雪舟的画中也有意识导入了“动态的观点”,后世欧洲画家们特别是巴洛克画家们,也积极地致力于将“动态”导入到作品当中,如卡拉瓦乔和鲁本斯。巴洛克的贝尔尼尼甚至将这种动态渗透到了空间建筑中。
雪舟的动态效果在扇形作品《仿夏珪山水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雪舟为了确定自己的绘画领域,故意向世人展示他的仿作,《仿唐牧牛图》亦是如此。
动态的导入是发现至自我,雪舟的实验不至于倒入动态,而四处漂泊是寻找另一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