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犯难了,这是个严肃认真地自传电影,实在不适合本人的平时的输出文风,容我先把架势摆好。
非洲有个小国,名为索马里,这里贫穷落后,沙漠地区,环境恶劣。电影最初只给了这个贫瘠的地方一分钟的镜头。顺便表明了女主角华莉丝(小华)的出处——什么都没有的穷地方,又晒又热,小华和弟弟在放牧。背景音乐很是欢快好听。
然后画面就变成了“多年后,伦敦”。一个身穿非洲妇女服装,头批丝巾的女主角小华小心,警惕,手足无措地出现在镜头里。都市的喇叭声,来往的人群,看起来并不是她所熟悉的世界。她紧张地跟着人流,路过一间服装店,遇见了售货员小A。小A是个画风不对的家伙,都市女孩风格,普通善良乐观情绪病,想成为一名芭蕾舞者然而水平太有限,一直没被录取,每次去的时候都自信满满,回来的时候就浪费纸巾。
这天小A又一次录取失败,她一副全世界都背叛了她的样子,并打算让洗手间里面的所有纸巾都和自己的悲痛的泪水陪葬……她鲁莽的推开洗手间第一扇门,并被吓个半死——女主角在里面,正一面幸福地小心拆开一个包裹——一本护照。
从此小华就亦步亦趋地跟在小A后面——她除了一本护照,什么都没有,钱,房子,食物,都——没——有。小A介绍小华去意见餐厅打工,结果被一个出名摄影师看上了,希望她能做模特。女主角当然不会答应,对一名来历不明的男人,小华保持应该有的戒心。
这天小A的芭蕾梦又破碎了一次,悲伤的她决定带上室友小华一起去放纵一下——找男人。
然后回来后小华神色怪异,或许是不解,有了以下的对话。
小华:只有接受过割礼的才是好女人。
小A:割礼?割什么?不好意思这个词我没听过。
小华: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纯洁,直到新婚之夜丈夫来开启。就该这样的。
小A: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小华:你没有进行割礼?
小A:割什么?能给我看一下吗?
小A不知道割礼,原来并非女人都要接受割礼的。
真正厉害的其实不是信仰,而是“常识”。割礼在索马里,是默认的,所有的妇女都要这样做。
如何才能怀疑一个每个人都在做的行为呢?小华在遇见小A之前,有怀疑过吗?那是理所当然的吧?——“只有经历过割礼的才是好女孩。”
我们有吗?从未被怀疑的不幸“常识”——好像还是比较难想的呢。这也不知幸是不幸。只是觉得下次如果人们在强调事物的合理性时,仅仅能拿出道德上的证据和“大家都在做”的理由的话,是可以怀疑一下的。
故事还没结束,习俗的能力远不是“我知道这个是不合理的”就能搞定的。很快,割礼的副作用发作了。小华必须去医院接受手术,主刀的男医生发现了小华的秘密,希望安抚她一下,但是由于医生不会说索马里语,找来了另一位来自索马里的医生来翻译。
主刀医生:你能告诉这位女士,她的割礼实在缝的太紧,而且缝合得太粗糙,告诉她我希望尽快手术。
索马里医生对小华翻译道:你不觉得害羞吗?给白人看光了。我们的传统不关外人的事。
主刀医生:告诉她这样是对的,她不应该忍这么久。她肯定一直备受折磨。叫她别担心,我们能治好的。
索马里医生翻译:你要改变它,就是背叛父母,你妈妈知道你的打算吗?真是丢脸。
小华逃出了手术室,想起了过去。想起了当年父亲为了得到5头骆驼,将自己卖给了一个60岁的老头。12岁的小华害怕极了,她不想嫁。
她逃了。连夜,徒步跨过了沙漠,跑到了外婆家。
小华说:我不能回家。不回。
外婆认为她能活着走到这里已经是奇迹,不回去就不回去吧,于是把她安排去了伦敦的亲戚家打工。
是的,她不会回去。她的婚姻她不要,于是她逃了,徒步走出了沙漠。
而割礼……
她决定回手术室,而且,她要有自己的人生了。
她联系了那位著名了摄影师,走上了她的模特之路。
一切如此顺利。
才怪。
小华,是个黑户。她哪里都去不了。由于战争关系,伦敦在排挤索马里的难民,被人发现的话,小华在伦敦就呆不下去了。
这里各种心酸我就不赘述了,反正一名黑户不可能过得太愉快。至少花了两年,她终于取得了永久居留权。
电影《沙漠之花》,是根据出生于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畅销书改编而成的,简单讲,就是真人真事。华莉丝是第一位公开演讲,揭露妇女割礼仪式依旧在某些地方“安静”地进行着的人。
三岁,华莉丝就被妈妈领着,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露天地方,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妈妈,割礼师和一个小女孩的惨叫声,未消毒的刀片,荆棘,和不干净的布。阴蒂和阴唇被割去,阴道被完全缝合,直到新婚之夜,丈夫用小刀子割开,以示贞洁。
希望这些就够了,就是全部的不幸了。停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