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 Mock exam的ethics 部分,居然6题只对了一个。测验,是最好的检验。平时咋咋呼呼地读过去,其实是没理解透的。这个小测试,需要警醒我剩余时间不多,剩177天就考试。学的过程中,思索怎样用起来,带入应用情景……
下午看了IPS一节,颇有收获,将投资者,按是否理性、风险可否容忍的二分法,给出四种投资者的类型cautious、methodical、individuallistic 以及spontaneous。各自对照,好像大家都以为其他人是cau或spon,而自己是meth或ind类型。但实际上,我们都逃离不了,包括我自己,也可能是spon的一种。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每日的行情展示图,就是高频的即时反馈,而在这种反馈的不断push下,人是很难无动于衷的,手总是闲不住,认定自己可能高其他人一等,自以为自己的见解为洞见,于是就贪婪买进或恐慌卖出;结果出来之后,也有意无意地去忽视挫败了的结果,只记住那很大可能因幸运而致的操作,并将本归于幸运的功劳转归功于自己的“洞见”。
在这手机随身、电脑随影的时代,要警惕自己的全盘都要的、怕有啥丢了的攫取本性,只有把手头的知识吸收并用起来,才是自己的;躺在网页里、印在书本上的知识,若单单只浏览一圈,知道了这些个奇闻逸事,也仅是知道了而已。左耳进右耳出,脑海只有片刻停留,更不能给生活带来卓有成效的改变。
因此,专注可能是一项难以习得的、有着高附加值的技能。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困难。
- 忽视ta,把专注局限地理解为“不看别的,一时只做一件事”这么简单。实际上也就这么简单,但就是做不到。
- 试一试,同时把自己设定为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一过程中,是否会跳去浏览网页? 哪怕在半个小时内,数一数自己中断了几次?结果可能非常震惊。
- 将浏览网页的行为,内心归纳为休息。其实不然,浏览新鲜的有用无用的信息,是大量耗脑费心的。因为人脑对新事物,是警觉并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每打开一个新的网页,都一次战备状态,久了能不疲么?
因此在具体执行上,得把自己当成被牵引的机器人,夺取自己大脑的决策权,让渡给习惯、让渡给“自律”——给自己设定25+5的番茄时间工作法,无脑地执行。至于何时切换、任务块之间的跨界耦合,为了跳出思维的框,本任务的解决方法,往往藏在其他领域中。何时去切换,也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尝试的技艺。
最后,给自己设置一个奖惩机制:25分钟的一件事之内,若自己主动切换他事,则惩10个俯卧撑,以此铭记;若25分钟居然坚持下来只沉浸于一件事,纸张上打个勾,奖励自己100元,以期累积,买些提高效率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