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是不是时间越来越难以整块化了呢?
9点开始工作,雄心壮志要完成一篇方案,想了半天都没思路。这时屏幕右下角的微信图标闪烁了起来,你能判断是领导发来的重要信息,还是同事间的悄悄话吗?没法判断。
点进去,回复信息,再看看群内消息,发现群里有人发了个红包,忙不迭地翻出手机点开,又看到朋友圈显示红点,顺手一刷。
抬头,11点了。呃,我的方案一个字还没出来呢……
定下锻炼计划,准备每天回家运动1小时。可发现回家要做晚饭,要在社群学英语,还要写简书,并没有多出来的1小时拿来锻炼。于是,放弃了……
iphone的有些功能也是贴心(打脸)。打开设置,点击电池,会显示近24小时和近7天的APP使用情况:使用时间和占比。
大部分人排名第一位的是微信,自从关闭朋友圈后,微信排名下滑。
公交车上,刷朋友圈。电梯里,刷朋友圈,发微信。闲下来一会儿,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
为什么打开微信成为大部分时候的习惯动作了呢?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琐碎时间可以怎么安排。
level 1
如果制定一个碎片化时间的对应计划,那我们就知道在零碎时间时,可以做什么了
上下班公交车上:打开得到APP,看篇文章
等电梯时:活动头颈,给同事们传递一个微笑
上WC时:写完超级个体的留言(这是错误做法)
当习惯了一分钟 五分钟 十分钟空闲时分的不同对应后,我们心中就自然做出对应动作,潜移默化下养成习惯,不再将刷微信做为唯一方案。
level 2
预先开始思考,让潜意识运作起来。
讲真,这么节约下来的整块时间,我们也很难做成某些事情。
例如:写方案。打开excel空表,会发现自己的脑袋空空,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也没写出自己满意的点。
早上起床时,告诉自己今天要写出某个方案。头脑里简单思考一下方案目的和对象。
在上班途中,在工作间隙,潜意识都会提醒想到的某个点,迅速记录下来。
和同事谈谈这些点,头脑风暴一下。
将思考后的点集合起来,写出方案,这是不是更加有效率呢?
最近开始写简书,每天都在为话题发愁。
整理了三种话题类型:
1 超体文章的感知写作
2 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触
3 新鲜话题-电影 美食 旅行 阅读
例如 周一到周五,主题是超体感知写作:
起床后打开得到APP,收听课程音频,同时构思今日简书主题。
上班公交,阅读文章内容及精选留言,思考。
工作间隙,完成当日文章留言。
午餐,打开简书,写下标题及第一段文字。
下班公交&晚饭后,继续书写,提交。
你瞧,并不占用大块的时间,同时也能完成写作,一举两得!
碎片化时代,不得不跟着打乱脚步,但可以选择调整好脚步,踩着鼓点起舞!
写在简书的第八天
完成今天三件事之不碎碎念地写一篇